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tiktok抗疫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时候你发现美国也不过如此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讲真,我是个有趣的人
对于很多申请美高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面试还是文书当中,可能都被问到过这个问题。说实话,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准备和思考,这道题目会显得无从答起。即便是在准备的时候,也会不知道从哪方面聊起。一方面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很少会去讨论‘interesting’这个概念,我们的教育目标似乎也不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interesting的人为目标,所以也难怪我们的学生在面对这道题的时候会难以下手了。😣
之前我们在文书辅导中讲过一个武汉的外卖小哥在疫情期间白天送外卖、晚上写日记的故事,他的文字作品有很多也被网络媒体刊登了。疫情给他平淡的外卖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那次课里,我们学会了一个表达,叫做“unexpectedbrightspots”。
网络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用各种妙招、想各式方法度过疫情居家隔离的日子,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无聊的时光过得interesting~~
确实,以前我们可能会认为TikTok里的各类达人是interesting的,可能会认为真人秀里那些口若悬河或者技高一筹的人是interesting的,但是看了这么多,我们此时此刻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我是不是一个有趣儿的人呢?🤔
或许,能够将”无聊“的时光变得不那么乏味,能够在资源受到限制的时候依然自得其乐,能够在全民”受困“的时候通过可行的手段给予他人温暖……这些都是interesting的标志,而且甚至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于无聊时见真有趣,于困境中见真英雄。眼下,疫情蔓延到大洋彼岸的很多国家,各国也都有其独特的抗疫期间趣味儿小妙招。仔细分析一下,每个国家的抗疫方式也和本国的文化及风俗不无关系。那我们今天就简单了解一下其中的两个国家吧。
作为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意大利已实施了全国封锁。但严峻的疫情下,隔离中的人们开始苦中作乐,纷纷探身窗外,拿起乐器开起了“阳台音乐会”,用歌声和掌声为彼此加油,为医护人员鼓劲。
ByJasonHorowitz
👉nationalanthem国歌
Chinesenationalanthem中国国歌
👉chordUK/kɔːd/US/kɔːrd/n.和弦(本文指和声,伴奏)
👉blastUK/blɑːst/US/blæst/n.脆亮的响声(asingleloudnoteofahorn)
👉potUK/pɒt/US/pɑːt/n.壶,罐,盆
👉panUK/pæn/US/pæn/n.平底锅
👉spillUK/spɪl/US/spɪl/vi.涌出,溢出
Tearsbegantospilloutofmyeyes.
我的泪水控制不住的涌了出来。
👉rippleUK/ˈrɪpəl/US/ˈrɪpəl/vi.(使)起涟漪
👉aroundofapplause
一阵掌声
aroundof一阵,一片
abig/greatroundofapplause一阵热烈的掌声
Let’sgivehimaroundofapplause.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frontline
前线,火线
👉orderrestrictionsonsb.
对某人下达了限制
👉extraordinaryadj.非凡的,非同寻常的,特别的
👉essentiallyUK/ɪˈsenʃəli/US/ɪˈsenʃəli/adv.基本上
👉(be)underarrest被逮捕
Youareunderarrest.
你被逮捕了。
👉cacophonyUK/kəˈkɒfəni/US/kəˈkɑːfəni/n.不和谐的声音,杂音
👉resilienceUK/rɪˈzɪljəns/US/rɪˈzɪljəns/n.韧性
duressUK/dʒuˈres/US/duːˈres/n.威胁(threat)
suspicionUK/səˈspɪʃən/US/səˈspɪʃən/n.怀疑
vocalUK/ˈvəʊkəl/US/ˈvoʊkəl/adj.有声的;直言不讳的,畅所欲言的
participateofsth.
(旧式用法)处理,消化某事(have/processsth.)
在当下这个时候,评选世界幸福国家排名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对于再次当选最幸福国家的芬兰而言,他们的“社恐”性格,以及对社群互助的推崇,让他们在疫情中,不会那么孤独。芬兰为什么能连续成为最幸福国家?他们推崇的哲学有何可借鉴之处?
ByMariaCramer
👉sth.is/arein……新鲜出炉,出结果了
新闻播报中的常见表达:
Thisjustin.
(animportantpieceofnewshasjustarrived)
👉itisa…timetodosth.是做某事的……时间
Itisagoodtimetotalkaboutpromotion.
这是跟老板聊升职的好时候。
Itisariskytimetospendalotofmoney.
现在做大宗消费,风险很大。
👉oddUK/ɒd/US/ɑːd/
adj.奇怪的(strange,differenttowhatisusualorexpected)
👉ranksth.给……排序,分等级
Ifyouwantpeopletocompete,rankthem!
如果你想让人们竞争,给他们排名!
【拓展】
文章或演讲稿的开篇要engagingthereadersortheaudiences.
先顺应读者的思路,然后否定它,反转读者的初步认知,能够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preciselyUK/prɪˈsaɪsli/US/prəˈsaɪsli/adv.精确地,恰恰是
👉makethetop成为第一
Youaregoingtomakeaverygoodemployee.
你将成为一位特别好的员工。
👉FinnishUK/ˈfɪnɪʃ/US/ˈfɪnɪʃ/n.芬兰人
👉stoicismUK/ˈstəʊɪsɪzəm/US/ˈstoʊɪsɪzəm/n.坚忍;恬淡寡欲
Stoicismn.斯多葛派;斯多葛哲学
【拓展】
Stoicism历史悠久,是古希腊罗马时代形成的思想流派。
斯多葛派认为:我们不幸福,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欲望太多。
但它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佛系”或“厌世”,而是主张要通过理性的判断去知晓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能力之外的,从而获得一种平衡的心态。
👉prideoneselfonsth.
以某事而自豪(ifyouprideyourselfonaqualityoraskillthatyouhave,youareveryproudofit)
Ipridemyselfonbeingabletofinishalltheseontime.
能按时完成这些(任务),我太为自己自豪了。
👉sisu
(芬兰语)用以形容芬兰坚韧不拔的国民精神(strength,perseveranceinataskthatforsomemayseemcrazytoundertake,almosthopeless)
👉inarow连续
Thenumberofthenewconfirmedcaseshasfallenforthefifthdayinarow.
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下降5天了。
forthreeyearsinarow=forthethirdyearinarow连续三年
👉distinctionUK/dɪˈstɪŋkʃən/US/dɪˈstɪŋkʃən/n.优异的成绩
【拓展】
英国研究生学位成绩,大部分学校会分为以下等级:
Pass–通过
Merit–优秀
Distinction–卓越
👉functionUK/ˈfʌŋkʃən/US/ˈfʌŋkʃən/n.(数学用语)关系,函数
👉measureUK/ˈmeʒə/US/ˈmeʒər/n.程度
👉generalsatisfactionwith对……总体满意
satisfactionwithsth.对……的满意度
yoursatisfactionwithus你对我们的满意度
yoursatisfactionwithyourwork.你对工作的满意度
👉doone’spart
尽自己的职责,尽本分
Doyourpart,stayathome.
尽你的本分,呆在家里。
🚩引申思考题:
1⃣️Thewordsnonsibi,meaning“notforself,”haveservedasamottoforPhillipsAcademysince1782.Describeatimethatyoudisplayedthenonsibispirit—aspartofanorganizedevent,disasterresponse,orcommunityeffort,orthroughapersonalgesture.Whatdidyougainorlearnfromthatexperience?
2⃣️Oftentimes,visitorsleavetheMesarecognizingthestrengthofourcommunity.Communityissuchabroadtermthatweoftenwonder,whatdoesitactuallymeantoindividuals?Telluswhatcommunitymeanstoyouandtellusaboutacommunityyouhavebeenpartofthathashadgreatmeaninginyourlife.
什么时候你发现美国也不过如此
中美贸易战和疫情期间发现美国不过如此。以往美国不断在全世界宣扬自己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眼里这些仿佛无比重要。甚至在早些年里,这些名词甚至成了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手段。在中东地区,美国宣扬要为了其他国家的自由民主平等而发动战争干涉别国内政。但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平等,什么是真正地为了人民服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我国是真正为了人民而服务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共克时艰。我们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可以在七天之内修建两座大型医院,可以全国人民齐心帮助武汉共度困难,举国同心共同抗疫。在疫情这场大考中,我们国家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而反观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感染新冠,但美国政客却为了大选而放纵不管,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民间群众的死活。难道这就是美国所信仰的自由民主平等吗?真是让人嗤之以鼻。不经觉间也意识到美国所谓至高无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只不过是他们的工具和手段,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罢了。掩盖在这些高大上名词的背后,是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
这两年我国发展越来越快,华为在世界范围内销量越来越好,而且5g技术也全球领先。而美国害怕我国赶超他们,不断打压华为,打压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比如tiktok。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退群脱钩甩锅行为不断,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仿佛就是一个原本在班级里是第一的同学,但是自己被第二名赶超,自己不努力不服气,还不断拉帮结派打压第二名的一个同学,实在非常可耻!通过这两件事认识到原来以往在一些公知嘴里连空气都是自由的至高无上的美国,原来如此小人,不过如此啊!
为什么说牛市没那么快结束
上周君临推送的一篇文章牛市什么时候结束?,深受读者欢迎,阅读量破了近期的记录!
读者的反应也是两极分化,辩论激烈。
一种观点认为,行情已经结束,根本就没有牛市,比如下面这位——
但君临并不认可这种观点。
君临认为,牛市的第一篇章,也就是疯牛-金融牛,或许已经结束了,但更长跨度的慢牛,或许正徐徐展开。
因为,这是决策层的需要。
01
2019年的春季行情为什么结束了?
我们先从下面这张图讲起。
很多投资者都会对去年年初的一轮行情记忆犹新。
去年初,上证指数一度从2440点上涨至3288点,3个月时间,涨幅接近35%。各种科技股概念轮番炒作,颇有牛市气象。
但没想到,4月之后,大市跳水,行情快速终结。
2020年的这轮行情,目前看来,竟然跟去年这波的曲线是如此相似!
难道是要完美翻版吗?
那么,我们看看,去年初的行情为什么就突然结束了?
拆开来看,去年的行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月份,2440-2600。
这个时候A股经历了2018年整整一年漫长的熊市,估值处于极度低估状态,外资开始悄悄买入。
是的,只有外资在买入,内资则按兵不动。
第二个阶段,2月份,2600-3100。
内资大举加仓,买入资金约2000-3000亿元,仓位提升了10%左右。推动了股指的快速上升和行情的火爆。
第三个阶段,3月-4月中,3100-3300。
缺乏增量资金的进入,导致市场踌躇不前,然后内外资先后撤退,公司管理层掀起减持潮,行情终结。
我们前面的文章中分析过,A股市场上有4股力量在博弈:外资、内资、法人、散户。
在牛市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通常是外资。
他们善于在全球市场中寻觅机会,哪里低估就往哪里去。
所以通常是外资先行进入,潜伏。
内资是趋势投资者,机敏,并跟进及时,通常也能吃到大肉。
法人通常是理性投资者,因为他们掌握着企业经营的第一手动态,需要大量的资金进出,因此也是对资金面极为敏感的一群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的资金占了A股的一半,足以左右市场的变化。
散户,虽然交易量大,但通常也是后知后觉的一群人。
一般情况下,都是牛市进入中后期了,股指创出新高之后,散户才会大量进场,成为垃圾股行情的交易主体。
我们再看去年的行情。
首先是美联储缩表,美债利率上升,导致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外资在3月6日之后,开始撤退。
接着是3月中的两会时间,决策层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有松有紧,以稳为主。
一方面,GDP目标6-6.5%,比2018年的6.6%要低,目标不高,放水动力就不足;
另一方面,核心政策是减税降费,休养生息。
也就是说,刚刚搞完去杠杆,反弹一下可以,大放水就别做梦了。
于是,两会结束后,内资也撤退了。
外资、内资都先后撤退,法人和散户又没有加仓,行情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02
近十年的春季行情为什么没能持续?
2019年的行情,本质上是历年春季行情的一次常规演绎。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很多年份的春天,A股都会有一轮不大不小的“春季行情”。
我们以近十年的情况为例子:
2010年,2月初-4月中,上证2900-3200,涨10%;
2011年,1月底-4月中,上证2650-3050,涨15%;
2012年,1月初-3月中,上证2100-2500,涨19%;
2013-2015年,表现不明显。
2016年,1月底-4月中,上证2600-3100,涨19%;
2017年,1月中-4月中,上证3050-3300,涨8%;
2018年,全年熊市,表现不明显。
2019年,1月初-4月中,上证2440-3300,涨35%。
整体来看,过去十年中,有6年出现了明显的春季行情,涨幅约10-20%之间。
时间大多发生在1月-4月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性的行情机会呢?
君临认为,这主要源于市场资金对两会政策的期待,由此进行的预期埋伏。
在过去的文章中,君临曾分析过,两会是A股最大的政策窗口。
比如在2009年、2015年的两次牛市中,行情发展的主线都是围绕着当年两会的政策主题进行发酵的。
2009年的两会主题是四万亿基建投资,所以当年的牛市主线就是钢铁水泥等周期股。
2015年的两会主题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主线就变成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车、网络科技股。
但是,市场资金也很清楚,
对两会的押注,取决于消息的落地,有没有超常规的表现。
如果政策力度是超常规的,那么行情就能持续下去,演绎成为一轮牛市。
但如果没有,那么已经炒起来的估值,就将缺乏支撑点,大家就只能鸣金收兵,等待下一次机会了。
2019年的春季行情,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03
这轮行情,不是春季行情
很明显,这轮行情,不是春季行情。
而是发生在下半年的7月1日。
一般来说,A股上半年看政策,下半年看业绩。
而半年报披露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7月底-8月底,尤其是8月中下旬。
所以,下半年的A股行情,很多时候都是发生在金秋时节的8-11月。
但很显然,这一轮的行情,并不是由业绩驱动的。
事实上,回顾历史,A股的三大水牛都是发生在二季度之后。
一次发生在5月,两次发生在11月。
主要的原因,就是两会之后,经济基本面风云突变,超出了预期的状况——
政策随之发生大调整!
比如2014年,上半年的时候,上面开会定的调子还是谨慎乐观的;
但从年中开始,石油价格忽然开始跳水,从115美元急跌至30-40美元,并很快传导至消费端,形成通缩预期。
这种情况下,四季度决策层当机立断就进行了政策的乾坤大挪移。
那么,今年又发生了什么呢?
04
决策层的考虑是什么?
2020年的经济基本面,有两条主线:抗疫和抗美。
上半年的重心,无疑是抗疫。
我们看看针对疫情,两会是怎么说的。
首先是定基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宽松基调下,四条对策:
第一,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第二,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第三,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第四,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君临逐一给大家解读一下。
首先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怎样算是“更加积极有为”呢?
上一次,类似的提法发生在2017年的两会上,当时是这么说的:
“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2017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
注意,在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下,2017年的A股,是一次全年涨幅15%左右的小慢牛行情。
而在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一方面,赤字规模扩大1万亿;
另一方面,赤字率由2.8%大幅提升至3.6%以上。
在我国的财政体系中,3%的财政赤字率是一个警戒线,此次在特殊内外环境下,首次将财政赤字率大幅提升0.80个百分点至3.60%以上。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赤字率第一次突破3%,赤字规模也由2019年的2.76万亿扩大至2020年的3.76万亿。
可以说,这是相当大的积极力度了。
还有1万亿的特别抗疫国债,同比增加1.6万亿的地方专项债,同比增加5000亿元的减税降费等等。
减税降费其实是去年就定下来的政策,而今年则是进一步加码。
给小微企业定向贷款,同样是保民生,激活经济微循环的重要手段。
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力度比2017年要大得多,可以说这“积极有为”四个字,含金量是很高的。
今年的两会,因为疫情的关系,推迟到了五月中下旬。
5月22日召开,28日结束。
看看当时的A股:
5月22日市场跳水,说明资金是没啥预期的,避险为上。
后面,两会结束后,行情就开始逐步启动了,以小碎步的节奏往前,直至7月开始大踏步奔跑。
毫无疑问,一个多月后,随着政策的落地,“春江水暖鸭先知”。
05
下半年的主线,是抗美
2019年的政策主线是减税降费,由此带来了消费股的结构性行情;
今年上半年,在抗疫的压力下,减税降费继续,带来了消费股的抱团延续,茅台登顶A股市值第一。
但到下半年,君临认为,行情主线将发生变化。
主要的原因是,内部的风险已经逐渐化解,但外部的风险正在升高。
目前,美国的疫情愈加深重,7月的日新增确诊数据已经高达6-7万人,比6月份的2万高出数倍。
随着疫情进入不可控状态,失业率持续攀升。
据高盛最新统计,约占全国人口八成的州都暂停了经济重启,或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放慢重启节奏。
这种局面下,选民对总统的失望可想而知。
据ABC新闻/华盛顿邮报联合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有六成的人对特朗普处理疫情的方式表示不满,这一比例较疫情爆发初期大幅上升。
综合多个民调数据,目前拜登对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领先10-15个百分点左右。
拜登什么都不用做,只要选民足够愤怒,他几乎就可以躺赢。
现在离11月初的美国大选还剩下3个月左右的时间,业界分析师预计,特朗普极有可能背水一战,在祸水东引方面做些危险动作。
看看最近的几条新闻:
第一条,7月6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示,出于安全原因,美国正考虑封禁tiktok、微信等社交应用。
同期,美军飞机连续三天在中国南部海岸进行了近距离侦察行动,最近距离广东仅95公里,这是十分十分危险的举动。
第三条,7月14日,英国宣布停止在5G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这显然是迫于美国在背后施加的压力。
第四条,7月15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示,美国将对部分华为员工实施制裁。
第五条,7月16日,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全面禁止中国共产党员及其家属赴美旅行,拟议中的总统公告还可能授权美国政府撤销在美中国共产党员及其家属的签证。
第六条,7月17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和“里根”号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南海举行“双航母”演习,这是美军本月第二次在南海海域举行“双航母”演习。
……
来自太平洋对岸的压力,可谓是步步紧逼。
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根结底,还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产业链。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用金融手段为科技产业赋能。
我们知道,中国的金融市场,大头是银行为主体的债务融资渠道。
这种渠道,对于借贷方的信用、抵押物非常看重,结果就是拥有政府担保和资源的大国企往往能获得优势,而民营企业、创业企业、高风险的科技企业备受冷落。
要扭转这种局面,唯有寄希望于我大A股!
这是一个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降低科技股的发行门槛。
手段包括:
a,开设注册制的科创板,让没有盈利的科技企业都能来A股上市;
b,将相对成熟的创业板也转为注册制,鼓励更多科技企业来上市;
c,新三板推出精选层,降低投资者的交易门槛,提升活跃度。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2020年A股首发企业数量达119家,同比增长80%;
IPO募资总规模已达139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0%,更是创下近5年以来的新高,仅次于2015年的大牛市。
这还是创业板注册制、精选层没有大规模铺开的情况下,下半年呢,毫无疑问会更火爆。
第二步,为再融资松绑。
科技股上市了,但不是一次融资就能做大的,是需要有持续的融资投入才能茁壮成长的。
因此,今年2月份,再融资新规出台,为科技股的定增融资进行大松绑。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7月6日,A股再融资规模达4874.32亿元。
目前,主板和中小板有232家企业再融资排队中,其中21家已经通过发审会。创业板方面,深交所已经受理93家企业再融资申请。上述325家企业计划再融资规模合计6423.82亿元。
市场预计,在今后的一年至两年间,定增规模会再次扩张到万亿元以上,甚至超越2016年和2017年的高峰状态。
第三步,引导科技股龙头的估值水平提升。
一个国家的科技产业,不是靠那些小企业、垃圾股来带动的,而是靠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的。
就像美国只有一个苹果,韩国只有一个三星,但足以支撑其手机产业链的强大地位。
只要大企业起来了,周边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链,并发展成为一个市场化的生态集群。
所以,要点就是,如何提升科技股龙头的估值水平,让他们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能力,加快发展的脚步。
一个合理的方式是:树立标杆,并制造赚钱效应!
于是我国成立了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二期,对科技股龙头进行集中式投资、带动估值的提升!
今年以来,以中微公司、沪硅产业为代表的一批芯片股大涨,7月中芯国际在各方面的保驾护航下火速通关上市,显然都是决策层所乐意看到的。
有些保守的投资者会说,现在的芯片股不都是市梦率了吗?
难道还能继续涨?
我就不信了,未来要跌起来,看你死多惨……
君临认为,你们说的都对,芯片股贵,未来会价值回归,这些都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绝不是现在。
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决策层的蓝图里,需要有一个适当泡沫的资本市场来为科技企业的昂贵资本开支进行服务。
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从2013年就开始了。
只可惜,当时的执行层没有搞好,一场疯牛将美好的蓝图生生中断了几年。
如今,决策层正小心翼翼的重启蓝图。
在经济没有明显向好,新兴产业的龙头还没有真正壮大之前,再次制造疯牛自毁长城绝对是决策层不想看到的。
因此这一次,会更小心谨慎,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也可以更有信心,期待着一场A股大慢牛的稳步展开。
文化强国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1、意味着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精品的推出,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意味着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2、让年轻人讲述“可触摸的中国”,王沛楠。2019年李子柒在中国一夜走红,人们这时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四川女孩竟然已经在YouTube平台上收获了超过1000万的粉丝。只提供中文字幕的视频丝毫不影响海外用户的订阅和追随热情,甚至还有海外粉丝专门建立了字幕组,将李子柒的视频内容翻译成英文。
3、无独有偶。近年来与李子柒一同走进海外受众视野的还有诸如办公室小野和滇西小哥这样的年轻素人博主。他们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关注量分别超过900万和600万,都已跻身全球一线YouTube博主行列。活跃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年轻人,开始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新生力量。
4、2011年。中国开始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投放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将中国面孔投向“世界的十字路口”这一举措,被视作中国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公共外交的尝试。
5、从时代广场宣传片投放到李子柒走红。这十年是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飞速提升的十年,同时也是对外传播意识形态和话语方式悄然变化的十年。十年前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面孔是姚明、袁隆平和杨利伟,十年之后出现在全球互联网用户面前的是李子柒、办公室小野和滇西小哥。“主角”变化的背后,暗合了数字媒体兴起所带来的对外传播话语方式转型。
6、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和YouTube、TikTok等视频内容生产平台成为主导互联网流量的入口时,年轻的互联网内容生产者责无旁贷地接过大旗,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新生力量。
7、为什么是年轻人。首先是因为他们对互联网平台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更为熟悉。相较于从传统媒体生产与消费环境中迁移而来的“数字移民”,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长大的年轻人作为“数字原住民”更熟悉数字媒体的表达逻辑,所生产的内容更贴合目标受众的需求。
8、其次。随着YouTube和TikTok等视频平台的兴起,互联网变得日益“可视化”。相较于文字,视频内容天然具备更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更容易被语言不通的不同文化社群理解。因此,习惯于使用YouTube和TikTok的年轻人更容易借助视觉文本生产的内容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及并打动海外受众。
9、第三。年轻的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成长于更为现代和开放的中国,因此这一代人的生活经验更容易与海外受众对话,这使得他们生产的内容贴近现实,富有生活情趣。无论是李子柒视频中呈现的中国乡村生活,还是办公室小野对于现代都市青年生活的刻画,都包含了传统的形象宣传片较为标签化的叙事中难以寻觅的生活化场景,这种场景也同样更容易与海外年轻人产生共鸣。
10、因此。数字媒体的话语逻辑、视频文本的跨文化特性与年轻人独特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的一条新路。对于没有过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苦难记忆的90后和00后而言,他们能够以更加自信和轻松的风格进行自我表达。他们在不经意间也将中国年轻人对于生活和时代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讲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故事”。
11、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时代广场宣传片投放到李子柒等博主大火的十年,正是传统大众传播向互联网分众传播的转变,也是中国故事从单一的国家叙事主导向多元主体参与叙事建构的转变。如果说传统的对外传播是回应式的,更多是为了消除偏见、回应争议、改变海外媒体涉华报道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展开,那么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对外传播则是建构式的,更多是为了讲述故事、分享体验。
12、如果说十年前的形象宣传片还会让海外受众觉得有些距离感,那么如今大火的李子柒和办公室小野则真正带来了一幅“可触摸”的中国图景,让海外受众能够从更贴近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景象中重新理解一个“日常化”的中国,以及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
13、对于生长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年轻人而言。上B站刷抖音已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深度参与并理解视频文本的内容逻辑之后,必然会有更多诸如李子柒和办公室小野这样的年轻人走向海外,成为这种“日常化”中国故事的新一代讲述者。
14、打破“脸谱化”的符号。把文化从博物馆里请出来
15、吴蘅。在欧洲当交换生时,我送了些京剧娃娃造型的圆珠笔给当地室友作为礼物,感谢他们对我的照顾。小礼物深得大家喜爱,甚至变成他们“炫耀”的资本。其中一个朋友第二天得意地向我反馈,同事对圆珠笔上的京剧扮相备感新奇,而且都羡慕他交到了一个中国朋友。
16、身为留学生。我在那一刻当然是自豪的,这证明我们中国文化很有吸引力嘛!
17、可在有些时候,这种“吸引力”也给我带来困惑。比如一起上课的同学跟我这个中国人套近乎,聊的无非都是中餐怎么可以这么好吃,汉字好神秘,你的名字究竟怎么读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仿佛都是些博物馆里的化石,他们好奇地观摩打量,但始终无法理解。而且“博物馆”里的“展品”几十年来似乎都没更新过,提到中国,无非就是京剧啊、大熊猫啊、长城啊,还有被“西化”过的中国菜。
18、当然这是快十年前的事了,如今情况多少有些不一样。比如近年李子柒在国外视频网站大火,被外国网友奉为“女神”,就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国农家女孩种菜劈柴做饭,搭建中国式的理想田园生活,几乎每一个视频海外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这不也是文化吸引力么?
19、其实,李子柒没有刻意去“展示”中国文化,她在海外走红更多是无心插柳。恰恰是这种“无心插柳”,更能给我们启示。我们底蕴深厚的传统,给文化发展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素材,以及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我们需相信这其中的力量。一年四季、一餐一饭中其实都蕴含着“文化”,比如李子柒视频里所展示的顺时而食,她和奶奶相互陪伴、乡亲相互帮衬中的人情味,其实都包含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只不过我们平时或许忽略了其中的美和底蕴,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的指引。李子柒做的东西跟“高端”毫不沾边,但在不经意间,让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精神内核“活”了起来,而且是以一种平易近人且高度契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形式呈现,这是她比过去那些符号化的“中国元素”高明的地方。
20、近些年很容易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越来越有意识打捞失落的传统,不论是审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掬水月在手》这样以古体诗诗人、古诗词学者为主角的纪录片,能收获相当范围的关注,在早些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而更大众的文化层面,“中国风”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国潮”跨界兴盛,则与之相映成趣,其中我认为最可喜的现象,莫过于“百年老店”故宫放下身段,以亦庄亦谐的轻松姿态做出了一系列富于创意的文创产品。一面是古典美、古典“士人”精神被重新发现,一面是“文化”走出旧路径,主动与现代文化、商业文化碰撞,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们珍视传统,又不惧怕创新,传统可以找到抓手焕发新的生机,这背后其实是底气和自信。对文化复兴而言,这不正是极好的氛围么?
21、文化的繁荣和影响力,本就是中国梦的一个关键支撑。但文化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在导向正的基础上,文化昌盛更有赖于自由开明的发展环境。在如今这个传统文化价值重获体认的时代,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历史上最为自信雍容的盛唐,也是最“胡汉难辨”的时代。这是盛唐自信的体现,也是其璀璨文化硕果的精神来源之一。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与时代对话、与世界对话,文化更是如此,狭隘的心态、局促的思维,都是文化的敌人。
22、把我们的文化从“博物馆”里请出来吧。希望以后遇到外国友人,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更生动有趣,不再是那些脸谱化的符号了。
23、文化传承。找到传统与“网红”的契合之处。
24、孙佳山肖涵予。
25、传承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战略全局上作出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文化传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为这直接这关乎着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宏伟目标。
26、事实上。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只是传统意义上对国学文化的继承,也包括在网络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氛围等新的文化场域中的“创造性传承”。这也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对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的传承,将对年轻人更有现实意义?
27、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不全是精华,一些隐性的糟粕仍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有些人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来传播负面文化。比如近年备受关注的“女德班”,就是丑陋的“男尊女卑”文化在今天的“复活”。因此,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对年轻人意义重大。
28、再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其中与新时代青年文化热点契合之处。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博物馆热”,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29、曾经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存在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些都是无趣的“老古董”,但近年兴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样态则改变了这些成见。
30、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当下的青年群体对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巨大热情。不仅是故宫、天坛等知名的文化景点,包括陕西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地方博物馆也都已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地点。究其原因,显然与这些博物馆或相关节目“有趣且有料”有关,让年轻人在乐趣中学习,在求知中获得更多精神享受,这对帮助年轻人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30、另外。对传统文化中知识性较强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对年轻人参与构建文化强国也有现实意义。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汉服文化与京剧文化,还是有一定“入场门槛”的。即便很多年轻人是被汉服的华美靓丽与京剧的精彩表演所点燃的兴趣,他们也会由兴趣入手,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识。通过喜欢汉服而喜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而去研读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知识性与专业性,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必备的要素,而这也将帮助更多年轻人热衷探索文化世界的奥秘,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31、经过上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年轻人将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为了让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进一步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有必要至少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
32、首先,就是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方位”与“全覆盖”工作。虽然一些传统文化要素吸引了广大年轻人,但不可否认,其中有不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身居偏远小城市或县城、农村的年轻人,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与传承传统文化,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通过网络文化传播,义务阶段教育与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群体。
33、再者。还要兼顾好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要从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份与处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且获得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比如,近年在互联网上,一些中国年轻网民把古汉语、中国历史地图之类的视频公开发布,并且与外国网友密切互动——这样做并不是一种“文化炫耀”,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交流。年轻人在汲取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形象,对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与建设文化强国都有现实作用。
34、文化事业不是“霸总”“甜宠”的堆积。
35、燕子。我的大学时光,是在北京度过的。尽管那里的冬天干燥寒冷,夏天又无比酷热,但我始终对这座在朋友眼中“不宜居”的城市,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这份感情,寄托在喧嚣的南锣鼓巷旁,那个小小的蓬蒿剧场里,寄托在拥堵的北四环外,那个宽阔的798里,也寄托在我高攀不上的清华大学门口,安静的万圣书园里。当我感到平淡的校园生活需要加上一点“佐料”的时候,我不需要纵情声色之间,也不需要收拾去远方的行囊,只要走出校门,坐上地铁,自然有戏剧、艺术、哲学与音乐的世界,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我。
36、2017年,我结束了6年的校园生活,来到现在的城市,展开了我人生中第一份、也是理想中的工作。当我走进音乐厅的大门,坐在音控室的椅子上,意识到自己从此不再仅是听众,而有机会通过策划表演、引进乐团等方式,为和我一样的听众们“造梦”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曾经的我,在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下,终于长成了一名能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小兵”,这让我的心里照满了骄傲的光,也让我的手心和脸蛋幸福得发烫。
37、记得当年,在大学的哲学社里,我曾和一个男同学争辩,文化事业对社会到底有多重要——在他看来: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因此只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自然体现,搞得再好,至多也就是起到一点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说经济指标和民生保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进而决定着一个社会的“下限”,那么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水平,则直接与我们的精神世界相连相通,进而决定着这个社会的“上限”。具体到实际生活上,我们能接触、体验到的文化生活越是多元,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会丰富多彩,进而有机会迸发出更多思辨与创新的光芒。
38、工作以后,我常常在音乐厅开会时,从领导宣讲的材料中听到“文化强国”的提法。因此,我时不时会思考:当我们谈论建设文化强国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件事上,宏观层面的国家纲领性文件,当然会有专业、全面、正式、标准的阐释。不过,从个人体会出发,我觉得衡量文化强国建设水平最直观的指标,就是我们究竟能享受到何种水平的文化生活。在北京的大学岁月,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这座城市又多又好的精神食粮。我在工作之后所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也正是想方设法,为与我共同生活的人“烹饪”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39、在我的愿景中。属于我们的文化强国,应当是一派百花齐放、千帆竞渡的景象。我企盼传统的焕发新的生机,也渴望现代的拥有多种走向;我乐见本土的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也期待外来的给人惊喜的碰撞;我想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春白雪”,也希望能坦然地在“下里巴人”面前放声大笑。
40、此时此刻,如果只看那些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数字报表,我们很容易以为:中国早就实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有着全球最多的读者、观众与听众,更有天文数字一般的文化产值。不论是艺术展览还是网络电视剧,我们都绝无必要担心它们的数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有些是千篇一律的,缺少交流的年轻艺术家们重复地表达相同的“先锋”理念,大众传媒则用连串的“霸总”“甜宠”“古风”让观众满足于最浅表的需求。这种同质化的堆积,或许能够支撑起一个繁荣的“文化产业”,但是却注定无法成就真正的“文化事业”。
41、要改变现有的不足。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之所以说难,是因为我们发展文化事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之所以说容易,则是因为包括我在内,许许多多平凡的文化从业者,都能从自己做起,实实在在地为我们理想中的东西贡献一点力量。当我和同事一起策划未来的演出安排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把手里的传统文化资源玩出一些新花样,又或者从国外引进什么前所未见的表演形式。与此同时,我们也致力于打破音乐表演形式的框架,在不同媒介形式之间尝试各种各样的融合创新。一个音乐厅的创造,在14亿人的文化市场里或许翻不起多大的水花,但只要有更多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做着一样的事,让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国际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成长,交相辉映,我们必然能在“美美与共”之间,让祖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得更加繁盛。
42、全民抗疫为公民道德建设带来启示。
43、朱海林。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展示出超常规的效率,抗疫效果显著。背后除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效的公民道德建设同样起到关键作用。
44、疫情防控工作的展开。面临一系列复杂的伦理冲突,全体公民对危机的应对,也是一面社会道德的镜子。在现实层面,疫情防控涉及公共卫生、法律政策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则存在价值观和道德观层面的伦理冲突。
45、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环节中存在的伦理冲突,是公民主体所面临的不同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公民在疫情防控各个环节做出的选择,都是从个人道德认识出发确立的,是在公共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中不断权衡取舍的过程。
46、比如。尊重公民的自主性,是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之一,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健康的义务主体,必要时有对个人自由实施干预以维护公共健康的义务,以便更好贯彻防疫政策,使公共健康的效用最大化。
47、社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必然采取全国性干预措施,这要求公民自觉遵守公共防疫要求、积极配合国家防疫政策。比如驻守家中、出门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在大规模干预措施中,最严格的是“封城封路封村封小区”以及追踪和强制隔离。
48、为了疫情防控效果。国家对患者行动轨迹等信息予以公开,这是基于疫情防控的具体语境和客观现实需要,是为了优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了解、远离传染源,使政府有效隔离、切断传染源,从而阻止病毒扩散。这样的公民义务,同样是诸如《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的要求。
49、根本上,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对公民道德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国家与社会“最大善的目的”。防疫所要求的公民个人道德、责任和义务,需要个人在道德伦理的星空下,不断进行价值排序,区分各种道德价值位阶的关系,最终超越伦理层面的冲突,做出正确而又符合公共利益的个人选择。
50、疫情防控中,公民道德的进步,还体现在人们对广大医护群体的关怀。在珍视医护群体、尊重医护工作者方面,社会逐步形成更多共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化解和减少医患矛盾。抗疫过程中,社会上客观看待那些感染病毒的少数人群,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来自社会的平视,能够给他们带来温暖,有助于全社会更科学地认识病毒,正确恰当地对待病患。
51、近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在疫情防控中,普通公民表现出的崭新道德风貌,是社会公共道德进步的充分印证和集中展现,为今后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了诸多启示。
52、首先,要注重道德要求的层次性。抗疫过程中,我国社会所展现的道德水准,有体现英雄和先锋模范的“先进性道德”,也有涉及普通公民生活中自觉遵守公共防疫要求的具体方面。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后者的涵养提升更为基础。
53、其次,钟南山、李兰娟等人进入校园,现场气氛便秒变“追星”现场。这启发我们,可以发挥先锋模范的道德引领作用。
54、最后。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有益资源。哲学家牟宗三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有时候,普通人遵守公共防疫要求,其实是“人命最重”等传统文化的体现。这说明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整理、提炼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可以使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的就是关于文化强国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tiktok抗疫和什么时候你发现美国也不过如此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