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tiktok傻狗和电动车车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电动车车牌

电动车牌照,是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潮流下应运而生的。广州市于2012年8月份率先发行电动车牌照。2012年11月,上海开始发放纯电动车牌照,指标为每年2万个,且没有购车资质限制。按照上海市政策,上海消费者买纯电动车最多可节省16万元。北京关于新能源构成的政策预计在2012年年底出台。受上海市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政策的影响,自主品牌比亚迪和上汽集团的股价上涨。然而专家却认为,纯电动车因为其自身的缺陷,达不到与传统燃油车竞争的程度。电动车牌照,是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潮流下应运而生的。广州市于2012年8月份率先发行电动车牌照。2012年11月,上海开始发放纯电动车牌照,指标为每年2万个,且没有购车资质限制。按照上海市政策,上海消费者买纯电动车最多可节省16万元。北京关于新能源构成的政策预计在2012年年底出台。受上海市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政策的影响,自主品牌比亚迪和上汽集团的股价上涨。然而专家却认为,纯电动车因为其自身的缺陷,达不到与传统燃油车竞争的程度。

网红狗俊介去世,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动物也成了网红

网红俊介去世了,很多人都无比难过自己少了一个表情包,俊介以往出现在互联网上的萌萌身影,又勾起了大家的许多回忆。

越来越多的动物成为了网红,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关于“汪星人”、“喵星人”的图片和报道,甚至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动物,比如会跳舞的乌龟、会唱歌的鹦鹉或者是熊猫宝宝等动物,都陆陆续续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网红。

之所以有这么多动物成为网红,我想主要有下面两方面的原因:

一、大众休闲娱乐的需要。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在寻找工作之外的减压方式,养宠物成为广大老百姓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

比如小青年喜欢喂养个性动物,老年人喜欢喂养小动物排解寂寞,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使下,动物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二、网络时代让动物成为人的代言。动物的行为一旦和人的头脑建立联系,很快人就会给她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动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人的无奈和搞笑,在动物萌萌哒的外表下,表现的确实人们真实的心态,正是因为如此,网红动物更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认同,因为他们会在人们疲劳、失落时带来欢乐,也会在陪伴主人的过程中,带给人慰藉。

网红动物的另一个可能,就是网红动物的商业化,他们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运作,一种变现的可能,就是在这种可能性的驱使下,使动物网红越来越多。

当时美国放开疫情后哪几个行业上涨

我总结了5大类可能在疫情中短期和长期受益的行业,与你分享。非学术研究或投资建议,而是从个人角度的观察,也包含了对疫情生活的记录,很可能有失严谨和全面,期待抛砖引玉,听到你的思考。

第一类:健康防疫类

站在健康防疫最前线的行业,是新冠疫情来临之后受益最直接最明显的,基本上每天的新闻里你都能听到它们的产品被提及。

生产防疫物资PPE的厂家:例如生产N95面罩的3M,Honeywell,疫情以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早期曾经出现过各个省之间截流口罩的事情,更是在欧美各个国家之间上演,3M就曾经因为把口罩优先供给加拿大,而被美国媒体吊打。

生产清洁和消毒产品或提供清洁服务的公司:疫情期间,Lysol,Clorox生产的消毒湿巾,消毒喷雾,基本上在Amazon和Walmart都处于长期断货状态。你如果能刷到一罐,可以说是你的幸运日了(但是不能喝啊)。疫情复工之后,公共场所消毒清洁需求会暴增,提供这类服务的公司也会从中受益。

相关的医疗器械公司:位于美国疫情中心的纽约州州长Cuomo在每日的疫情简报上,有过一句名言:我一个月前对于人工呼吸机(ventilator)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做梦都在想它。除了生产呼吸机的公司,通用汽车(GM),Tesla都开始改造生产线制造呼吸机,也有不少初创公司都在进行呼吸机的修理再利用,或开发“分叉”设备把一个呼吸机变成2个到4个等。”

相关的制药公司:不管是做抗体,做药品,做诊断试剂盒,新冠疫情都会直接让一批制药公司受益。美国制药商ModernaInc.宣布已经交付首批新冠病毒疫苗,研究人员将进行第一批人体试验。这一消息令公司股票直线上涨,CEOStephaneBancel也一下子挤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健康家电:例如空气净化器、除菌洗碗机、除菌洗衣机、消毒柜、净水器、蒸汽拖把,家用紫外灯,臭氧仪等与健康生活相关的小家电产品

第二类:生存“必需”品

这里的生存”必需品“,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并不仅仅包括传统定义里的必需品,也包含在后疫情时代,可能被某类人群定义为“必须”的产品。

超市,食物,必需品:2月底3月初,美国政府开始正视疫情之后,美国人民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囤货潮,而囤货的首选就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的Costco。各地的Costco无不大排长龙,以至于Twitter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costcocorona标签。

至于屯的东西,从著名的厕纸,消毒纸巾,矿泉水,各种食物,酒水等,五花马门。也有位大哥被拍到屯了四大盒杜蕾斯-Twitter网友评论道“weallhaveourpriorities”只能说我们各自有自己的优先级。

在囤货的品类里,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紧急食品(EmgergencyFood),迅速买断货。美国的一个畅销的户外食品品牌MountainHouse,到现在多种冻干食物仍然断货。这些食物的好处是不占地方,保质期长达30天...不,月......不,年,30年......但是我看了一眼品类,什么肉末意大利千层面,芝士马克罗尼意面,我还是多买两罐梅林午餐肉和豆豉鲮鱼吧。

“末日生存”产品:经历美国疫情的过程中,也让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人群,“末日生存者”DoomdayPrepper。简单的说,这是一小群坚信地球会以各种方式毁灭并持续不断做好准备的人。

国家地理频道早在2012年就曾经出过一个纪录片,其中有一集就讲了这位叫做DonnaNash的大妈,认为世界很可能会遭受到一场类似于超级大流感的呼吸系统瘟疫,在家里准备好了大量的防疫物资,并且全家老小会经常进行防疫演习。

这群末日生存者,早就准备好了应对瘟疫,地震,火山,战争,甚至外星人入侵。他们的准备程度不一,从最基本的家里随着存着一些罐头食品,到最夸张的修建或购买“地下堡垒”Bunker,如遇紧急情况,可以钻到里面避难,入门级的掩体定价在6万到10万美元。这本是一个极其小众的人群,兢兢业业为了小概率事件,做好完全准备,你可能觉得它们有点神经病。

但万万没想到,新冠疫情就竟然给了他们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Youneverknow,DonnaNash大姐的youtube视频下充满了8年之后的2020年,全球各地网友的五体投地和膝盖。据说许多生产地下堡垒的公司的订单也都排到了明年。所以,我猜,末日生存市场会在疫情后大幅增长。

家防系统:由于疫情,很多人居家时间变长,并且出于经济动荡可能引发犯罪上升的考虑,对于家庭安全系统的需求上升。所以,家防(HomeSecurity)也是美国在新冠疫情中受益的行业。这里的家防是广义的家防,比如传统的家居安防系统ADTsystems,智能门铃Ring,智能摄像头Arlo等等。

美元店:美元店例如DollarGeneral等向来被认为是在经济下行期投资组合里的“安全牌”。实际上,不仅仅是这次危机,自2007年以来,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非大城市的地区,美元店非常流行,一旦开了美元店,老百姓超市就去的就越来越少。

据统计,美国07年到17年之间美元店新店开业数,是同期超市开业数的5倍,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零售业。说起来,算是美国版的下沉市场。

第三类:宅家生活类(“Homebody”)

2020年3月中,美国各个州陆续颁布了“宅家令”,一向喜欢出去浪的美国人民也不得不开始了宅家生活。各种服务于宅家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之前也都存在,受益于疫情使用量和普及度得到显著提升。除了下面提到的,远程医疗,移动支付等行业也有增长,这里不赘述。

线上娱乐:包含流媒体(Netflix,Youtube),短视频(Tiktok),社交(Instagram,FB,Reddit,Nextdoor,Snapchat最近一次季报大涨40%),游戏(NintendoSwitch可是一机难求),虚拟现实VR等等。别的不说,以我家为一个小样本,加州3月中开始”宅家令“以来,我们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吃晚饭的时候全家一起在Youtube看盗月社吃播或《最强大脑》

白天兜兜糖糖做完了一天的功课后,玩半个小时Roblox

老孙吃完饭葛优躺在沙发上一边看Tiktok一边傻笑

下午我一边跟着Keep锻炼,一边看Youtube里的Vlog

周末的时候,全家跟着NintendoSwitch上的《Justdance》跳《江南Style》

在家健身(Homefitness):2012年成立于硅谷的homefitness代表Peloton,以家用健身单车/跑步机+订阅直播课模式,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成长,用户量达百万级,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7月刚刚上市。

追根溯源,美国人民对于健身的热情那是无比高涨的,家里地方也大,还有人专门把车库或地下室改造成家用健身房。隔离期间,我微信朋友圈里都在秀厨艺,大家开玩笑等到都能炸油条了就隔离的差不多了;而我Instagram里都在发健身video,我觉得可能等到大家都可以burpee就差不多了。

这次疫情期间,除了Peloton之外,很多新产品和新趋势也逐渐冒头,比如说:

各大线下健身房和瑜伽馆,纷纷通过YoutubeLive,InstagramLive,Zoom开展每日线上云训练,有个别的还开始尝试收费。Youtube上许多健身博主爆红,比如你是否知道大明湖畔的帕女士(PamelaRelif);

更多的家用健身产品涌现出来,比如NordicTrack,除了动感单车,还有跑步机,椭圆机;比如Mirror:一块类似穿衣镜的设备挂在墙上,可以把家里变成一间小的运动工作室,售价1495美元,内容侧重瑜伽、普拉提和其他力量训练,看着挺酷的。

而且根据调查,即使在疫情过去之后,很多消费者还会选择在家锻炼,所以这次疫情对于消费者的行为改变是很持久的,这对HomeFitness行业也是大利好。

线上学习:相比起国内K12线上学习疫情期间的大爆发,美国向线上学习的转变显得准备不足,热潮也似乎来得并没有那么明显。

从个人体会来说,国内很多学校都是当地政府统一采用已经商业化的线上学习产品,所以可以迅速铺开。而我所在的加州,自2月份小学开始停课以来,老师们开始所谓的“紧急线上教学”,一直都是自己在出教学方案,发布在Google教室里,虽然有用到一些App和网站,和定期的Zoom的师生视频,但是整体更多的是给学生传达任务,让学生自学,并没有很好的实现线上“教”的部分。

其实美国一直都有给学生”在家上学“Homeschool的选项,当你选择homeschool时,市面上有不少全的线上学校可以注册参加。

疫情期间,我研究了其中的一家比较大的平台叫做K12.com,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任何适龄的美国学生,都可以通过这家平台注册当地的线上公立学校,而且是完全免费的,资金是由美国各个公立学区提供。注册之后,它会给学生寄来笔记本电脑,课本,每个班级会有固定的老师,每天会有一小时到两小时的线上真人教学时间,其他的时间需要家长帮助学生完成当天其他内容的学习,课程包含语言艺术,数学,历史,科学,音乐,还有第二语言的选项,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

为什么在疫情期间,美国不能大规模地使用这样已经成熟的线上平台,快速铺开线上教育?

电商,生鲜电商和外卖:疫情期间,可想而知,线下实体店遭殃,而电商迎来了一波高潮。下图列出了电商销售品类20年3月和19年3月的对比,除了意料之中的囤货之外,你也可以从中看到美国人民隔离时期最为喜闻乐见的活动:做面包,举哑铃,看电视,喂狗,拼拼图...是不是天下大同呢?

另一个在疫情中极大受益的行业则是生鲜电商,其实AmazonFresh,Instacart,Postmates,这样的服务存在美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和中国相比,一直增长不是很明显,新冠疫情和宅家令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助推力。

但是除了AmazonFresh,其他的几家生鲜和外卖服务,都是零工经济的模式,依赖于普通人注册成为送货者,去超市人肉为买家购物结账送货。这种较为松散的组织,和国内自建仓库的模式相比,在疫情下,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是疫情严重时,送货者人数不足,导致超市货品充足,买家却订不到送货时间;

二是和超市之间没有协议和合作,如果超市要求排队进场,控制卖场人数,送货者需要长时间排队,或者买家在App上选好的商品,会经常没货;

三是送货者挑选货品能力差别大,行为规范没有保障,会出现替换的商品极其不靠谱;

四是送货者没有得到足够的PPE防护,工资不高,已经组织了多次罢工。

个人长期还是看好类似于Amazonfresh,Weee,亚米这种从货源到配送,打通整个供应链的生鲜送货服务,也期待着新冠疫情能够成为这项服务的加速器。

第四类:远程办公和基础设施

远程办公是疫情后增长迅速的一类2B产品。在1,2月份的时候是国内的讨论热点,而到了3,4月份,成了美国的热门。视频会议软件Zoom不必说,经历了日活快速上亿,又因为安全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股价也是忽高忽低犹如坐过山车,但却是极少数的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的股票之一。疫情期间,非常常见的景象是大人在Zoom里办公,小孩在Zoom里上课,全家都住在Zoom共和国里。

远程办公不仅仅是视频会议,也包含广义的团队协作工具如Slack,MSFTTeams,JIRA,Dropbox,以及针对某些人群和垂直行业的产品,例如针对设计师的合作工具Figma,线上白板工具Miro,针对开发者刚刚宣布小团队免费的GitHub等。

虽然有些地区的宅家令结束了,但是很多科技公司宣布继续在家工作,Slack宣布员工在家工作的磨合期刚过,效率提升,因此不会要求返工,Amazon最近更是宣布其员工可以在家办公到10月2日。

可以预见,这一波远程办公对于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限于如何让员工可以在家工作,更是如下图里BoxCEO所言,如何把和客户和供应链的互动线上化,电子化,让整个公司运营可以自动化和数字化。

另外一类疫情中受益的2B产品,则是支持着整个需求旺盛的宅家经济和远程办公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

比如说通讯网络,音视频云如Agora,云服务如AWS,以及某些SaaS平台。比如Shopify,作为支持了1百万家网络电商的SaaS平台,疫情期间就经历了超爆发的增长。其CTO发推说,现在每天都是黑五的流量水平,很快会翻倍,需扩容急招程序员中。

当所有人都在淘金的时候,卖淘金工具的往往稳赚不赔。疫情利好宅家经济和远程办公,而这些产品背后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提供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五类:新技术和“新常态”行业

上面谈到的四类都是目前已经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的成型行业,而疫情也会让一些现在非常小众,甚至还不存在的新技术和新行业走到台前。我认为这里包含三类:

第一类,很多新技术,会因为新冠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普及。

在新冠这样一个大强敌面前,科学家和公司使出了各种可能的”十八般兵器“。举例来说:新冠初期,当美国西雅图有第一例输入性新冠病人时,大家都记得为防止感染,动用了机器人医生来治疗和监测病人,而医生则坐在隔离病房外操作;在疫情期间,美国面向华人的电商网站亚米网,和小马智行汽车,合作试用了无人驾驶车送货;英伟达开源了造价仅400美金的呼吸机图纸;各国尝试利用3D打印机打印呼吸机;大疆无人机在深圳被用于无人机送药等等...

新冠疫情如果持续1到2年,可以想象会加速这些新技术应用在更广阔的的场景里。不仅如此,也会有很多现在不存在的新技术,在机器人自动化,疫苗研制,AI药物开发,人造食品,线上医疗,感染定位和追踪等领域加速开发。

第二,要和疫情打持久战,一些帮助我们应对疫情后新常态的行业业态也会应运而生。

这里可能会包含一些老业态的第二春,或者已有行业通过另一个方式实现。举个例子来说,自从韩国发明了”DriveThrough“新冠检测之后,各国都纷纷效仿。在美国,为了避免接触,DriveThrough外带,DriveThrough电影院,也变成了新潮流。不仅如此,教堂没法去,但是人们总得有地方忏悔,所以已经开始有神父提供drivethrough忏悔服务;维加斯和俄勒冈甚至还出现了Drivethrough脱衣舞俱乐部。

另一个例子,Airbnb早在16年推出了”体验“产品,就是由当地人设计的独特的小众旅程体验。疫情以来,Airbnb迅速上线了”线上体验“,目前已经有50个体验,售价从1元到40元不等。比如,花16美金,让你可以和一小群人一起,去农场里看小羊,并学习制作羊奶奶酪,你愿意吗?

归根结底,所有线下场景和人群接触的行业都会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怎么办?这时候一条路是转到线上,比如Airbnb的线上体验,一条路则是尽量”无接触“,比如DriveThrough的脱衣舞俱乐部。这些尝试,和推出无接触外卖的饭店,推出VR看房和真人视频看房的房产平台一样,是线下行业在尝试寻找疫情之下的生存之道。

很难说这些尝试里,哪些会成功,哪些会失败,但是不尝试肯定是死路一条。

第三,疫情会严重打击甚至摧毁一些行业,但是如果背后的用户需求还存在,这些生态系统里的”空位“里就会滋生一些新的机会。

举个例子,疫情之后,本来就走下坡路的美国电影院更加是雪上加霜,即使疫情好转,也可以预见很多人不会愿意和陌生人坐在一个公共的密闭空间里。如果有一天,电影院不存在了,这个位置会是谁来补呢?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固然早已经抢占了大部分,但是电影院还承载社交的功能。

之前看LadyGaga组织的全球公益演唱会的时候,我的几个朋友就一边开着Zoom聊天,一边各自在全球各地看演出,这是一个很朴素的解决方案,但是就满足和同时欣赏内容和私密交流的功能。

Netflix近期上线的Party浏览器插件,就可以让你邀请好友和你一边看剧,一边聊天,算不算是对电影院的社交功能的一种尝试取代呢?

再比如说,很多B2B公司都以行业展会作为获取销售线索的重要渠道,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线下大会都很难举办,那么销售们从哪里去找线索呢?仅仅是把线下大会移到线上,很可能是行不通的。怎么解决?尝试做一系列的小规模讲座,以内容取胜?考虑和客户重合的其他2B公司合作,互换销售线索?

阿里巴巴当年在非典之后,迎来了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爆发增长。这一波新冠疫情对线下行业展会的打击,会不会出现一个交换2B销售线索的平台?那些从前办行业展会的人,会不会转型成为垂直行业的“超级连接者”,专门负责给公司和软件供应商之间牵线搭桥?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底层需求在,这些疫情带来的行业空缺肯定会被填上。只是填满的方式,可能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现在的想象。

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

新冠疫情,可能会彻底改变很多人和生活方式,许多行业的命运。但对于上面提到的五类行业,也可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疫情给这些行业带来的帮助又是不同的,有的持久,有的短暂,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有的极为关键可能改变生死,有的却是可有可无。

我把疫情对行业的帮助总结成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疫情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防疫物资和紧急食品的供不应求,最终会过去,所以是短期的;而消费者从线下零售店转到线上电商购买,软件产品转向云端基础设施,这个趋势在疫情之前已经开始,在疫情中得到加速,在疫情之后也会继续,所以是长期的。

第二个维度是这个产品本身,目前是大众产品,还是小众产品。受益最大的产品,是那些有潜力成为大众产品,但是目前只在小众市场流行的。这类产品,有可能借势跨过所谓的”鸿沟“,实现在大众市场中的传播。比如Zoom,Peloton,Instacart,都属于这一类,rightproductatrighttimeintherightplace,可谓幸运,这里可能有机会让小公司突袭,诞生出新的巨头。而如果本身已经是大众产品,例如视频,游戏,疫情固然可以带来一波增长,但是这个增长幅度是相对小的,更像是火上浇油,也更偏向大玩家的游戏。

到底啥才是命

我这些年对“命”有这么两个维度理解:

出生家庭和所处时代,这两样基本上框住了大部分人的一生。我给大家仔细分析下。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父母给自己的那些影响,情绪、习惯、性格,这些大部分都是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那时候人主要受父母的影响。还有智商,也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

如果父母感情和睦,孩子大概率是一个性格温和型的人,他这辈子一般不会因为太冲动得罪人。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大概率会遗传一部分暴躁基因。这些东西都会渗透在人的一生中方方面面,有些人天生不卑不亢不招人烦,有些人稍微有点刺激就发飙,两种人大概率是两条人生道路,后者必须用其他优点来抵消性格上的缺陷。

而且大人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不一定是简单模仿,非常复杂,比如有的父母太老实懦弱,最终一事无成,孩子懂事后就对“老实”超级反感,慢慢走向了另一面,觉得所有人都欠他,干啥缺德事都毫无愧疚。

而且父母财力和能力决定了你周围是一群啥样的人,你上什么学校,你能接触到什么知识,毕竟你买不到上千万的海淀学区房,你就没法跟“清北二代”在一起共同成长。所以说看着教育可以帮你摆脱父母形象,其实你接受的教育水平也是他们能力的延伸。

美国那边很早就提出一个逻辑,说纽约上东区的父母们花大价钱聚集在一起,到底是为了啥?那边有些小区想买房还得面试,如果太low都不让入社区。这个问题现在中国也出现了,“东西海”(东西城海淀)的父母们花上千万,全家住在一个猪窝,到底为的又是啥?师资力量?二环?当然都不是,其实就是为了那种氛围,父母能搞定上千万,自然不可能太差劲,东西海的父母们普遍坚信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更加健康一些。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纳闷,父母是清北名校毕业,儿女就能继承他们的智商?

当然不能了,智商这玩意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稳定遗传的东西,西方富豪往往都是通过生一群来对抗这种不稳定性。但是,父母的很多思维方式会传导到儿女那里,比如孩子跟别人打架了,绝大部分父母倾向于不能让孩子受气,而理性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反思到底是交往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导致失控,下回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变差,那些父母也都倾向于反思这段时间什么地方有了变化,是不是这部分变化导致了孩子情绪有问题。

我们讲,“回溯”和“反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东西,它让人摆脱了思想上的不断造轮子。人都有个毛病,犯过的错会重复再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下次肯定还要出,如果每次出问题都糊弄,时间长了慢慢就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人也就一直在原地打转。

而具备“回溯”能力的人必须得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现代工程项目的锤炼,普通人非常难具备这个能力,甚至都不知道从哪下手。而工程学上为了这个技能也发明了一大堆工具,如果父母是学霸,毕业后在现代企业里做工程项目相关工作,这些能力都融入骨髓了,生活中潜移默化就给下一代传递下去了。

现代义务教育多少弥补了一些这方面的差距,但是没法消除最本质的隔阂,学校可以教给你现代人类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学校提供的是一种“平均水平”的教育,如果你家低于平均水平,那学校能帮你拉高一些,但是如果你想高于平均,它往往无能为力,只能是你父母把他们积累的经验传给你,如果他们啥都没积累下,那就得你自己去悟了。

普通人可能需要到三十多岁才彻底开悟,你的黄金阶段都过了,才get到别人小时候的技能。

这些都跟游戏里的“初始设定”似的,到了二十岁左右就基本上改不了了,你是个敏捷型还是智力型的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偏激还是冷静,基本上那时候已经定下来了,这些参数在你今后每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都会影响你。

而且我自己感触非常深,我出身教师家庭,好处是从小读书特别多,毛病是极度厌恶风险,毕业到现在,好几个机会都被我犹犹豫豫错过,自从毕业后也没投过简历,一直在一个企业呆到现在,好在这个企业一路高歌猛进,不然我自己大概率过得跟混国企似的。衍生出来的好处是我顺利进入了中层,而且对业务太熟,可以花大量时间在看书和写作上,毛病是如果当初去了那几个初创公司,我已经财务自由可以用所有时间看书和写作。

这两年“原生家庭”这个词越来越火,我也一直在想这事,惊讶地发现自己绝大部分毛病和优点确实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只是之前没注意。当然了,这个不是不能变,我一会儿再讲。

更极端的,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我以前作为一个好奇心极强的人去看了下,差点看抑郁,强烈不推荐大家去看。那里边就是很多父母做的不太好,把孩子给毁了,孩子在极度痛苦中过一生。以前我觉得是少数,后来发现不一定,其实大部分人生孩子,并不是因为ta足够成熟足够理性可以为人父母了,而是没想太多就生下来了,但是养孩子这事比考研难得多,怎么养大这事又懵逼了,但是又不能不养,只好凑合着养,很多事做的不太好,让孩子痛苦一辈子。

人是啥样的基本是家庭给“捏脸”捏出来的,不过好在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到了社会上,还有一个参数就是自己所处的时代。相同的才华,投胎在快速上升的中国、落后的非洲、稳定的欧洲,最后演化出来的肯定是三种不同的结果。

我家里有个远房亲戚,我整个童年就是听着他的神话长大,知道他有钱有能力,后来长大了,仔细了解了下,才知道他就是那种敢闯敢干型的,在上世纪80年代顶着巨大的风险开了个小饭店,然后就进入了开挂一样的人生,因为当时小饭店太赚钱了(经常一天赚公务员一年的收入),快速攒下了初始资金,后来基本干啥成啥,直到2010年之后开始干啥都点背,后来干脆退休不干了。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时代红利,平台上升期对里边每个人的犯错容忍度很高,你就算犯了错,改了就行,但是一旦进入稳定期,事情就立刻不好办了,有种喝水都容易被呛到的感觉。2010年左右我国开始产能过剩,做实业相关的买卖竞争非常惨烈,利润被摊得很薄,早期那批人就不行了,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新贵们,他们闯入了处女地,随便折腾,不少人三十岁出头就财务自由,这要是放在传统行业,比如机械、土木相关专业几乎不可能。

也就是说,时代赋予大家差不多平等的机会,但是出生不同家庭,对机会的承接能力完全不一样,最后演化出来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个意义上讲,只要知道了一个人“出生什么家庭”,“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这两个参数确认下来,这一辈子大概也就差不多了,或者说大部分人这辈子差不多了。有一小部分人会差得非常大,但是这类人也不会太多,也正是因为概率低,所以大家才会津津乐道。

说到这里,可能有种浓重的“宿命论”,从群体角度来看,确实是,不过从个体来看,又不一定,我这些年的一个观察,大概下边这几条能帮助人跳出原来的局。

第一点是性格。

我自己最痛苦的几年是当项目经理那几年,大家往往觉得码农们一个个很单纯很淳朴非常好管,其实不是,他们内心世界一个比一个丰富,只是不愿意说出来,擅长非暴力不合作,而且他们眼里其他人都是傻叉,日常鄙视每一个人,拿到别人的代码先骂几句“傻B”才开始干活。所以那几年干得并不顺利,后来才知道,其他领导也有相同体会,发现管理这帮人实在是不太爽。

后来我自己向上升了一级,提拔了一个哥们做领导,他的技术一般(进管理层的技术大部分一般,中等偏上就够了,反正今后不用写代码了),但是性格特别好,非常外向,跟谁都是笑脸相对,非常诚恳会来事,在一次座谈的时候他说,他性格本来是内向的,但是后来强迫自己不再回避别人的目光,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并且认真听别人在说啥,并且用最诚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后来惊讶地发现以前好像大家都无视自己,现在大家都挺喜欢自己,然后进入了一个正反馈状态。

我后来又碰上几次,发现那种原生家庭带出来的孤僻性格有时候是能改变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做,而大部分人一辈子混的不太好,其实也是栽在了太过孤僻的性格。

此外太多人总想玩点啥“社交技巧”,可是吧,又没那个能力,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我这些年的一个观察,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可以选择真诚,长期看来,真诚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策略。既不用装B,又不用什么复杂技巧,还可以快速获得别人的信任。

前两年我去大学招聘,所有人都在简历里写了精通这精通那,其实想想就知道,那些编程语言没个两三年实战,很少有人敢说精通,不过大家都这么写,也就无所谓了,不过总有人很诚恳地写着“只用过xxx,写了上万行代码,不确定是否精通”,这种人肯定会让面试官眼前一亮,当然了,能不能被录取还得走流程,印象分肯定是加上了。

人这一辈子自己能力是一回事,但是能往上爬,大部分时候是别人愿意拉你一把,这种“拉一把”的动机大概排序是:血缘>裙带>伯乐,这也决定了大部分时候,家族血缘对人影响最大,正常人只能靠伯乐了,而且伯乐得没有自家人才会拉一个没有血缘的人,这时候你肯定得是一个性格好的人,最起码不能是人见人烦对吧?事实上太多人好不容易爬起来,最后本性暴露,栽在了目中无人招人烦这个毛病上。

除了性格,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职业。

职业发展有两点,一是职业本身,另一点是你自己。

职业本身说的是这个职业的前景怎么样,相同的人,在不同行业里结果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比如十年前你选了互联网、土木和机械,三种职业完全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到现在大概率完全不同的结果。

整体来讲,稳定的预期得到稳定的结果,比如你去做了公务员;不确定的预期有不确定的结果,比如你去做生意。太过平坦的世界里自然是很安全的,但是也不会有太高的高峰。高峰林立的地方坑也多,这就需要大家自己权衡了。

之前TikTok上有个小哥在美国天天问那些开豪车的人干啥工作,基本没有确定性高的行业,确定性高的行业门槛都高的离谱(美国医生和律师比中国门槛高的多的多,又贵又难):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人本身,从我这些年的感触来看,进取心,亲和度,积极性,勤奋程度等等,这些对人的影响持续是十年如一日那种,而且也没法装。比如你是个积极性强的人,为人处世自然事事积极,总会让你碰上啥狗屎运,但是如果你不是那么个人,强行装作很积极,用不了多久就彻底崩了,疲劳的不行,很快生活不能自理。

最近几年有深刻的研究发现,意志力和积极性都跟肌肉似的,跟每个人能举起不同重量一样,意志力和积极性差距也非常大,这玩意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变强,不过就跟大部分人没法长期坚持去健身房一样,大部分人也没法太过明显改善这俩参数。到这里,好像又绕回最开始的性格的问题上去了。

尾声:

本文并不是宣扬宿命论,不过从大部分样本来看,绝大部分人的一辈子其实已经被出身家庭和时代给框死了,只有极少数人能跳出那个圈。

不过把视野放大,现在这个时代无疑是五千年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给了普通人太多的机会和选择,如果认真在一个领域投入十年,基本上谁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十年前啥样,现在又是啥样,估计很少有特别倒退的,如果集中注意力,再在一件事上投十年,结果大概率也不会太差。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点赞(996) 打赏
Tiktok咨询
TikTok卖家交流群
跨境卖家专属社群
专家咨询
跨境卖家资讯群
集结行业大咖卖家,助力品牌出海,赶紧加入!
入群福利:
领取最新跨境行业研报+跨境工具导航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