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tiktok事件处理方法和TikTok为什么会0播放怎么解决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TikTok为什么会0播放怎么解决
这是每一位新人任一道必过的坎
很多刚入门的小伙伴都会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零播放,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唯一一个播放还是自己用另一个号进去点的,很难受。
那么我来帮大家分析一下视频零播放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导致0播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硬件环境问题
2、软件环境问题
3、视频内容问题
4、视频查重问题
5、审核延迟问题
下面按照顺序给大家一一讲解
01
硬件环境问题
硬件简单来讲,就是手机问题。
我们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拔出SIM卡,然后检查手机有没有残留运营商信息,因为TikTok就是读取运营商信息来限制国内用户的,如果不知道怎么看直接刷机最稳妥。没有什么事是刷机解决不了的,譬如foryou 黑屏 刷机就能解决。
同时随着TikTok软件的更新,有些手机的型号也会受到影响,例如iPhone6这一型号手机的有很多人被限流,有40%都遇到了无法破0的问题,这时便应该及时更换手机。
02
软件环境问题
软件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到的参数有以下几个:
IP地址
DNS
系统语言
系统时间
iPhone手机的广告追踪
IP地址定位在海外是使用TikTok的基础条件,否则将无法正常使用TikTok,那么具体怎么查看IP定位到了那个国家或者地区,主要看自己的V买的目标在哪,例如你是想做洛杉矶,那么就要把IP定位在洛杉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定位好一个IP后不要随机更换位置,否则被系统检测到账户一直跳来跳去就会被打上标签,账号一旦被打上标签,就算后期环境运营的再好,也是无法破0的。
这里就要强调下公共IP和动态IP了。
有的小伙伴为了方便买了现成的公共IP有很多线路那种。
那种就是很多人在用,也不包括里面有人在TikTok,如果有一个违规这个IP里所有人都会受牵连。
还有动态IP就是你每次登录的IP都不同,一般偶尔一下没事经常换官方就会检测到。
什么是动态IP这里的朋友可以打开 whoer.net 查看
你可以先查看我的IP:这里的这一串IP记录起来,然后关掉小火箭,然后半小时后在打开小火箭,在打开whoer看下IP有没有变化来判断是不是动态IP
与此同时DNS和系统语言也要与IP地址国家地区保持一致,例如做洛杉矶地区的账号,那么系统语言就应该改成英语,如果是做日本区的,语言大家懂得改成什么。
还有就是系统时间的要求上做到与国家一致,根据IP定位的城市来选,最好手动设置,因为有些国家不同城市的时区都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就是横跨了,西五区至西十区。
上述条件是否满足可以用whoer.net这个网站来进行检测。
下面这一条是针对IOS用户无法用网站检测的,很多小伙伴会漏掉,如果是苹果手机的用户,那么一定要在 通用→隐私→广告中,IOS14以下的版本需要把 限制广告追踪打开 ,IOS14以上的版本,则需要把 个性化广告 关闭。
当然,除了这几个指标外,还存在节点污染问题,有些IP节点被人使用太多,仍然会被检测异常导致0播放,那么此时就应该重启一个IP来进行起号。
03
视频内容问题
视频在发布的时候,TikTok首先会对它进行机器审核,如果视频质量太差,模糊不清,满屏幕的像素点,则会导致机器审核无法通过这个视频,必然的就会出现0播放。
有些视频模糊不清,很大原因就是你在解析视频的时候视频被压缩了,或者在传输视频的时候被压缩,从而导致画质降低,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掌握无损解析技术和无损传输视频的方法。无损解析这个就可以看看一些解析视频的工具,是不是有无压缩解析的,无损互传视频的办法就很多了,例如苹果手机可以隔空投送或者用爱思助手,或者电脑和手机数据线连接导入,安卓和安卓可以QQ面对面快传。
这里我像大家推荐一个Windows、Mac、安卓、iOS之间的无缝互传的网站。
snapdrop.net这个工具可以实现Windows、Mac、安卓、iOS之间的无缝互传,前提只有一个:设备连接的是同一个网络,并在各自的浏览器输入以上网址即可界面简单易用手机锁屏也不影响传输我还尝试过手机B连手机A的热点,也可以实现传送像我们几十兆的这种短视频,都是妙传使用几天来一直比较稳定,特此推荐给大家。
在视频内容上,有时会因为视频类目的问题导致0播放,例如视频类目过于枯燥,视频内容毫无波动,不符合TikTok短视频的逻辑,这样便会有很大概率导致TikTok完全不给视频进行推送。
04
视频查重问题
视频查重的问题也是0播放中非常常见的问题,也是大概率出现的问题。造成视频查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剪辑的手法不够深度,另一个是视频被搬运的次数过多。
这里提到的视频剪辑深度需要简单的说明一下,不是简单的加滤镜加蒙版 就好了,因为视频滤镜蒙版过多就会遇到第三点视频的质量变差,我们一般运用的剪辑手法:镜像翻转、抽帧插针、掐头去尾、加蒙版、加滤镜、变速、放大缩小、加文案、改变音乐 等等很多种。但是我们一般用3/4种的处理手法就行了。太多会导致视频观感严重下降。
同时另一个核心就是看视频是不是被搬运次数太多,如果一条视频被人搬运太多了,我们可能在剪辑上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对其去重,而且效率会非常低,其实是得不偿失,不如重新寻找更好的素材,所以搬运,我们尽量找冷门或者新的素材视频,来进行制作。
05
审核延迟问题
在某些时间段,会因为某些原因事物对某一类的视频素材审核进行严格监控,例如前段时间美国白人Policeman和黑人小伙的事件,不断发酵之后,便导致相关视频审核时间变长,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耐心等待。
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标准,一般正常有权重的号在发布视频的5小时内都会有播放量,如果遇到审核延迟的问题,最多可以等到12小时,如果12小时依旧0播放,那么建议直接重新起号,节约宝贵的时间。
06
合拍破0法
综合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导致0播放的原因非常的多,但是并不会有人告诉你问题出在那里,所以我们需要用到一些方法对问题进行一个一个的排除。
具体方法如下:
打开TikTok的搜索界面,找一个热门视频,这个热门视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蓝V认证
2、5M粉丝以上
3、真人IP
4、12小时以内发布的新视频
找到一个这样的视频之后,点分享→合拍,随便拍一些内容,发布即可。
操作完后,观察6-12小时,看是否突破0播放,如果突破,则环境没有问题,如果仍然无法破0,则需要仔细检查自己的环境。
印度呼吁禁止抖音,你认为抖音会导致年轻人“文化堕落”吗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大家的争议,抖音就像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欣欣向荣,但是可能现在正处在青春期吧,感觉性格有点叛逆。
这几年抖音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他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一下子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很多人沉迷其中,抖音里面的内容都是比较大众化,娱乐化的东西,没有太深刻的思想内涵,比较简单直白。
经常看抖音容易上瘾,但是对于抖音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它也有它积极向上的一面。抖音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存在感,无聊的时候拿起手机看看抖音你就不会那么空虚寂寞。
其实“文化堕落”这个话题蛮沉重的,这个锅让抖音来背有失偏颇,虽然它多少对这个事情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估计抖音还没有这么大的威力吧。也希望抖音能够自我反省一下,给大家带来一些有内涵有思想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些外卖的快餐式东西。这样抖音才能发展的更加健康。
美国留给TikTok的时间为何是9月15日这个时间有何特殊含义
关于美国为什么给听tiktok的时间是9月15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我在上个问题下已经做了回答,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然后这个问题我会通过以下几点做出详细解答。
一、关于美国强行购买tiktok的新闻事件。
因为还有的小伙伴不知道tiktok表示什么意思,其实这就是抖音的国际版,那么下面我们也会统一用抖音国际版来讲。在几个月前美国强行要收购抖音国际版,理由是抖音国际版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个问题就很搞笑了,为什么一个APP可以危害一个国家的安全呢?所以这个理由并不能让人信服,这是一种海盗行为,非常可耻。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一个公司再怎么强大也对抗不了美国整个国家。那么为什么美国留给抖音国际版的时间是9月15号呢?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二、为什么要把时间选在9月15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并不是因为抖音国际版伤害了所谓的安全问题,而是美国的特朗普是以收购抖音来当成自己的业绩,去争取选民的投票的,因为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方不想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赢得选民的好感,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小阴谋,人尽皆知。
三、之前的进一步进展是什么样的?
上面有提到这样的强盗行为,当然不能让他们简单得逞了,所以一直到现在这个时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之前的时候,美国强行拉拢微软这家公司来收购抖音国际版,但是好像并没有谈好,因为微软其实在算法这一块做的并不是特别好,后面的话也跟其他公司也谈了关于这样的收购。关于抖音国际版被收购的这个事件,目前还没有一个结果,我们也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的方法吧。
华为手机还能卖多久
作者|李曙光
编辑|胡刘继
9月15日是“薛定谔的iPhone12”发布前夜,也是华为芯片被断供首日。
这两个话题都上了热搜。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很奇妙的分层:有人满怀期待,iPhone12今夜到底会不会发布;有人扼腕痛惜,华为是否已到穷途末路,大骂再也不买苹果。
只是无论如何选择,有些事情已然无可回避。华为的芯片困局,目前无解。
自15日起,美国对于华为的禁令将全面生效。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使用美国技术的厂商,将不能擅自与华为进行交易、合作。
华为的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将无法获得台积电的代工。这意味着在美国禁令松动或国产晶圆代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华为高端芯片需求仅能来自库存。
这场围猎华为的游戏,自此正式进入白热化。在华为危机背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问题错节盘根,难以仅靠修剪表面枝叶解决。
目前,各方对华为芯片的储备数量口径不一。
《日本经济新闻》在5月刊文称,“华为已确保了最多够用1.5至2年的半导体库存,以维持主力业务通信设备及服务器使用的半导体供给。”
但这仅是通信业务方面,以美国厂商赛灵思和英特尔的高端产品为主,对应的是华为通信业务的需求。
在手机芯片储备上,来自产业链端的消息是,台积电供给华为的下一代5nm制程麒麟芯片,约为800万片。
通信行业资深独立分析师黄海峰则认为:“麒麟9000备货量应约1000万片,可以支撑半年左右。”
据接近华为的人士对市界表示:“华为手机芯片储备量,至少可满足至华为明年上半年的需求。”
华为在2020年上半年手机出货量已超过三星,位列全球第一。上代旗舰手机Mate30系列上市仅4个月,全球销量超过1200万台。因此,即便按照1000万片手机芯片储备算,也仅够华为的一时之需。
2017年“中兴事件”事件之后,美国对华为共计进行了多达10次的制裁升级。
在华为之前,从未有一家公司被美方这样持久、不间断地打压制裁。
为什么是华为?大部分公众心里知晓一些答案,但可能并不明晰。
信息技术(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和发起国,在ICT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占据核心优势。
学界普遍认为,21世纪在人工智能的主导下,将步入智能社会。智能社会由三个战略核心组成:一、芯片/半导体,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心脏,负责信息的计算处理;二、软件/操作系统,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大脑,负责信息的规划决策、资源的调度;三、通信,即信息智能社会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负责信息的传输与接收。
作为主导未来社会的核心,ICT产业是各国竞赛的必争之地,事关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
中国在通信和手机等智能终端领域取得了一些市场和技术优势,但是在芯片/半导体上,依旧难以撼动美国的地位。在软件/操作系统上则更为薄弱,在技术、成本、市场等方面暂未找到突破口。
华为虽然在操作系统上目前没有太大建树,但却是中国企业中唯一一家能横跨通信、智能设备(手机、电脑)、半导体/芯片三个领域,撕开美国科技铁幕的企业。
这是华为招致美国猛烈打压的根本原因。
点点星光遭遇狂风,华为能否最终摆脱困境?最现实的问题是,华为的芯片储备能够用多久?
多位业内人士对市界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悲观者与乐观者皆有之。一个普遍共识是,短期华为摆脱芯片压力最好解决办法是:美国能够在芯片政策禁令上有所松动,让华为外购高通、联发科、三星厂商的高端芯片,否则华为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元气大伤。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对市界表示:目前华为芯片之困暂时无解。华为无法逃脱美国半导体产业链“魔爪”,短时间内自建晶圆代工厂不太可能实现。芯片被断供之后,华为更可能从三星、联发科、高通等非中国大陆厂商采购芯片。但现在美国针对联发科、SEMI向华为供货的申请或者呼吁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所有的芯片厂商9月15日之后都不敢给华为供货,华为暂时只能靠备货芯片维持,为重新获得供货争取时间。
高通、联发科和台积电等多家芯片产业链巨头,在美国5月15日的禁令之后,已经向美国政府申请,能够在9月15日后继续供货华为。
但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公司公开表示得到积极回复。
华为研究专家、《华为国际化》作者周锡冰对市界表达了华为问题的乐观态度。他认为:美国的政治环境有所不同,只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在美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谈的。高通、通用电气等大公司都在试图影响美国政府,高通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提供大量的竞选资金。此前中兴禁令的撤销,这些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加上美国11月大选的变局,华为在美国政府中寻找到突破口的机会较大。关键是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
TikTok近期好转的迹象其实印证了这种观点的可能性。
5月15日,美国技术禁令发出后,联发科曾被认为是华为绕开芯片禁令的理想合作者。
但随后在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华为的修订版禁令,试图“阻断”华为外购芯片方案。禁令新增了数条细则,限制了实体清单中的华为作为“买方”“中间收货人”“最终收货人”或“最终用户”参与相关交易,若要交易必须获得许可。
一位联发科内部人士告诉市界:“目前正在商谈中,很有可能最后能够为华为供货。”
而上述接近华为人士亦表示,目前华为也在和三星积极接触、商谈。
博弈仍然在继续。没有任何一方此时亮出全部底牌,给这个敏感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盖棺定论。
另一个普遍共识是,华为芯片问题被掣肘,除了表面上的竞争和博弈,也应引起中国半导体产业形态,乃至基础科研人员的反思。
中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薄弱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今日之果,源于昨日之因。
几十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大陆致富的途径,而半导体需要动辄几十亿的前期投入,而且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见效,鲜有中国企业有这等财力或经验能进行这种理性投资。
过往在全球化大势进程中,直接买芯片一直是中国企业更经济划算的做法。
当局势突变,大家方才意识到,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企业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思的麒麟芯片近年来依靠和华为手机的配合,在市场上逐渐打开了局面,但还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海思的成功也仅仅是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IC设计环节,依靠华为手机,占据了11.7%(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发布的2019年全年数据)的市场占有率。
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环节中,除海思之外,中国的声音非常微弱。
完整的芯片设计可以分为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三个环节。
但仅仅是设计环节,都是一个庞然的产业链。
海思、联发科、高通都是芯片设计公司。进行芯片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架构”,PC端一般有英特尔的X86架构。移动端主流都是ARM公司的“ARM架构”。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移动市场几乎被其垄断。
由于涉及到繁杂的专利问题和技术壁垒,中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手机芯片架构设计公司。华为的巴龙5000通信基带芯片采用的是华为自研的架构,不受ARM架构授权的影响,但是属于通信网络芯片。
即便有了架构,华为在进行设计前,还必须使用“EDA软件工具”。EDA芯片设计软件亦是一个技术壁垒颇高的产业,并且由美国主导。
目前国内EDA企业成规模的仅有华大九天、概伦电子、芯愿景等公司,市场占有率微乎其微。
美国三大厂商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楷登电子)以及MentorGraphics(明导科技,2016年被西门子收购)则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
EDA工具链条较长,需要和晶圆代工厂密切配合,但国产先进制程代工也较为落后。中芯国际目前能够量产商用的是14nm工艺,这个制程水平是5年前的苹果A9处理器水平。
因此,国产EDA企业在落后的路上进行追赶时,不仅跑得慢,跑道也更弯曲。
即便解决了架构和软件,在海思无法触及的芯片生产、封装过程中,依旧由诸多美国技术主导。
华为遭受美国制裁后,中芯国际一直态度谨慎,8月10日,投资者公开询问中芯国际,在美国禁令缓冲期后,还能否继续生产华为海思14nm芯片?中芯国际回应:其面向海内外多元化客户,须尊重经营地法律,合法合规经营。
不少人在网上对于中芯国际的保守态度进行抨击,事实是,比起只会在键盘上打字的网友,中芯国际更清楚自己的处境。
如果美国完全苛刻地行使长臂管辖权,中芯国际理论上在9月15日之后也无法为华为代工。
中芯国际使用的芯片生产设备,离不开从美国企业应用材料(AMAT)和泛林(LAM)的进口。
而最为大众熟知的光刻机霸主荷兰ASML公司,其实是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厂商。
在整个芯片大厦的建造中,知名如海思,也不过是其中小小一环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
作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技术大脑,芯片生产的产业链非常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没有任何一个公司能够包圆这些过程,否则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压力不可想像。即便是美国,也仅仅在设备、材料、设计、软件工具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但这就够了,这种优势加上操作系统的垄断,使美国成为地球最强科技强国。中国目前在这个链条中的任何一环都不具备优势,都被掐着脖子。
任正非在2016年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发言:“随着通信行业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华为正在本行业攻入无人区,过去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将逐渐减缓。”
这句话指出了两个中国科技产业的现实:第一,过去我们有很多高速发展和“弯道超车”,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跟着人家跑、在模仿中创新、在人口红利中撷取利润的基础上。
第二,现在的中国科技产业的命题,要从商业模式的创新,过渡到技术的创新,以及从工程数学、物理算法层面的创新,过渡到重大基础理论的创新。
困境的破局之道恐怕藏在教育、科技、创新环境等软实力之中。
残酷的是,已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早已提前努力封堵被追上的可能性。
《瓦森纳协定》最近逐渐成为公众讨论的热词。《瓦森纳协定》全称为《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安排》,是1996年成立的一个旨在控制常规武器和高新技术贸易的国际性组织。
简单说就是,世界上的33个主要发达国家联合起来,不把自己的先进技术出口给发展中国家,以长期垄断在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日本就是《瓦森纳协定》协定的成员国,所以中日两国极少在重大技术领域合作;欧盟也是如此。
在《瓦森纳协定》下,芯片制造领域很多最先进的设备,中国是不能直接进口来的。
比如光刻机,全球半导体前15大设备供应商,全部都受到瓦森纳协定限制。出口给中国的设备一般要按照“N-2”的原则审批,就是要比最先进的技术晚两代。再加上审批中拖延个一年半载,实际上落后更多。
在《瓦森纳协定》下,中芯国际只能和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合作。IMEC先从ASML应用材料买设备,用完5年后符合瓦森纳协议要求,再高价转卖给中芯国际。
这就导致中芯国际的设备永远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年。技术之外,这或是中芯国际的量产制程停留在5年前的14nm水平的最大原因。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过半导体三大战役: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和1995年的“909工程”,以期能在高新技术领域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在种种困难之下,中国企业没有坚持到最后,而逐渐形成了“造不如买”的思想。在短期效益的驱动下,企业大肆购买国外成熟技术产品和生产线,自主研发沦为下乘。
但芯片产业链的特征是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以换取最后的超高收益。国产芯片在发展的过程中,着实少了一些耐心。
2006年1月17日,“汉芯丑闻”爆发。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被爆仅是从摩托罗拉公司购入56800芯片,再找工人打磨掉MOTO的字样,打上“汉芯一号”,由此诞生了一款国产“世界领先”的芯片。
后来事情逐渐败露,大量媒体介入调查,“汉芯”真相公之于众。陈进在研发过程中,骗取了高达11亿元的科研资金。
此后,中国的芯片项目和公司,天然被公众蒙上一层质疑的眼光。
华为事件引发的中国芯片的尴尬,是无法从表面根治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产业问题,或许更是一个从基础教育、科研态度就埋下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表示:唯有从基础研究出发,加快补上核心技术的短板,培育自己的产业生态,并且进一步在全球市场形成与美国体系的竞争能力,美国政客才无法将高科技“政治化”和“武器化”,全球高科技才能回归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
华为研究专家周锡冰则表示:观察华为几十年,最佩服的是任正非,中国现在缺少像任正非这样高瞻远瞩的人。
海思是厚积薄发的典范,但是也花了华为二十年,前后千亿资金的投入,才在芯片设计一环有所成。可以想像,中国若要在半导体全产业链突围,该需要多少人才、资金、时间。
翻看论坛时会发现,“功成名就”的师兄师姐,总喜欢劝师弟师妹想开点:基础学科研究长久不见天日,跑去搞金融、互联网,买个茅台的股票分分钟翻倍,财富自由。
大树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生成栋梁。
有时候,养深积厚的笨方法,才是养成坚厚壁垒的方式。
这次,或无直接捷径可走,亦难寻“弯道超车”的机会。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