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tiktok一季报,以及大型科技股翻车后市如何看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jpg)
浴火重生:教育板块投资机会
上周,《双减》随着在9个城市陆续试点落地,对于教培行业的从业小伙伴要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从新东方等行业龙头股暴跌开始,整个板块都陷入了资金疯狂出逃,甚至导致中概股整体表现弱于大盘。很多小伙伴恐慌地认为《双减》宣告教培行业彻底死亡,小智不这样认为,虽然中短期仍将持续下行势头,但长期仍是少有的黄金赛道。深度给小伙伴分析一下,教育板块有哪些投资机会。
2020年,疫情造成出行受阻背景下,教培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飞速发展,部分教培机构为吸引客户采取了消费恐慌、制造焦虑的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制造、加剧了学生和家庭的教育焦虑和经济负担。5月21日,“深改委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21年6月15日,教育部成为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主要职责包括:承担面相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建,拟定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会同有关方面拟定校外教育培训(含线上线下)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指导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指导规范面相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及时反映和反馈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
校外、校内实现“双减”,目的是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校外教培行业规范管理,解决家庭教育焦虑家居、中小学生负担加重等问题,具体落地预计会围绕校外规范和校内加强两个方面展开。
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限制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2)严格审批新的校外培训机构,已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性机构。3)校外培训机构预充值资金统一监管。4)监管校外培训机构投放广告。5)禁止学龄前禁止小学化。6)严格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
简单讲就是学校教授的学科严格禁止校外培训,非学科培训(体育、音乐等)仍持支持态度。学科类培训机构都转为非营利组织,也就说有盈利不能分配给股东或者个人,但可以用于企业扩建,类似于医院。家长买课的充值款放到银行监管账户,如果要退课直接划拨,也防止培训机构卷款跑路。做教育培训的机构想做广告也要受到监管,比如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广告主身份、广告代言人、广告用语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简单讲就是教培行业的获客成本会大幅上升。学龄前的教育监管最为严格,禁止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
校内教育发挥学校的主体功能,推行“5+2”模式,即每周5天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次销售,结束时间与正常上下班时间能够衔接。可以理解为政策鼓励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强化以学校为主的教育地位,满足双职工家长的无人看管学生问题,减低学生、家庭对于课后辅导培训的依赖。另外,根据教育部6月1日公布的《未成年人保护规定》,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要求各地加速落实“小升初”免试,减少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压力带来的焦虑。
非K12:学科培训猝死,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受影响小
本次“双减”打击重点是畸形的K12学科类教育市场,广告推广更是通过渲染焦虑逼家长报名。教育一旦变成生意,以咱们中国家长的劲头,已经把家里老本都拿出来整孩子,拼学区房、鸡娃、辅导班、私教等教育军备竞赛,把70~80后家长们都整疯了。想让90后~95后年轻人竞争,总要是他们能够得着的,现在学科教培弄得越演越烈,这些年轻人都摸不到平台了,直接把他们都干躺平了,吓得不敢生孩子。小智也是家长,特别认可这次调整,让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本来咱们的基础教育就是全球最牛逼之一。把素质教育和成人教育交给社会资本,让有余力的家庭自由选择。
小智之前的说过,中国整体教育政策趋势越来越“欧洲化”,或者说“德国化”,是以公平为原则,以个体特色发展为目标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负担成本,大力推行“免费的、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保证全体国民的教育公平化。这点咱们基本实现了;
第二,严格限制资本进入学科教育、严格限制提前教育。这点之前咱们做得不好,让资本肆意妄为,促生了高学区房价、私立补习班、高素质家长全职鸡娃等畸形的社会现象。现在通过政策一次性调整限制,凸显了宏观调控的优越性;
第三,K9之后,分流教育需求,把专业技能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分开,两者就业同等同权,分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技术人才。目前看,国家给予研究型教育资金支持远远大于技能型教育,比如蓝翔技校得到支持就远远小于任何一所211本科院校;
第四,教育定义为“非营利机构”,而不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非营利与非盈利是有很大区别的。非营利机构意味着不能上市融资、经营产生利润只能用于扩大业务规模。比如公立医院就是典型的非营利机构,经营的目的是服务大众,而不是赚钱。
对于非K12年龄段、非学科的教培,本次双减完全未提及,主观理解是“法无禁止即可行”。简单讲就是成人教育、素质教育(非学科)是国家鼓励的教育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小智查询了近期的教培行业数据,新东方在二季度开始就多方布局。新东方透过投资其他企业杀入冰上运动培训、美术培育赛道,并且在7月开始招聘线上美术相关职位,是教育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仍在招聘的企业。多个新东方分校的经营范围大幅变更,新增托管服务、语言类培训、科技类培训、艺术培训等等,应对神速。
教育公平是原则,而不是目的
“本次双减目的不是针对教育公平性的问题,真正想解决的是两大挑战“创新”和“内卷”,而创新是真正的目标。过去40年我们走完了别人200年走完的路,主要归结于我们的学习能力强。但是再往前就是别人也没有走过的路,这是一条带领全人类向前发展的路,这还是一条不进则退的路。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创新根本的原动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所以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教育公平重要么?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对全社会最大的价值不是让所有人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是让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获得最适合他的教育资源。所以,教育公平价值是在人才筛选的过程中消除其他干扰因素,让教育接受者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避免浪费生命和社会资源。”
“双减要做的是把时间都还给孩子,让孩子去做培养创新能力。从文件中可以看到禁止的全部是“学科类”培训,真正发对的是无意义的重复训练,但相反,对艺术、体育培训等却只字未提。创新更可能来源于生活的多样性,孩子的兴趣越广泛就越能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目的就是提高每个孩子的创造力,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更公平的选拔出优秀人才带领整个社会的创新。教育改革是十年、百年大计,短期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结果。”
“这次双减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内卷”,看起来是学生的内卷,其实本质是家长的内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家长把全部时间用来“鸡娃”价值大?还是把时间用来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对社会贡献大?显然是后者。鸡娃的本质不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是在人才筛选的形式和竞争上发力,这不仅不产生附加价值,还妨碍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更何况我们的义务教育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这本来是我们优势,让家长有机会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出更大的成绩,避免清华北大的妈妈全职在家鸡娃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对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
“所以,双减不光减负,而且还要求学校提供更好的课后、课外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家长。这背后释放的社会资源大到无法想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1.4亿,背后的家长是将近3亿,每人每天省出来一小时,就是相当于增加了3000~4000万的劳动力资源,这对于我们争取时间解决人口结构的挑战至关重要。总结,教育双减的背后是国家下的一盘大棋,每一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未来是属于创新者的。”
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供给。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内卷是表面,“双减”抓住了背后的根本动因,即家长的内卷行为,想要通过对孩子们的超量重复训练,改变学业排名。好比二哈不爽了就会拆家,戴嘴套只是暂时解决方案,引导它发泄行为才是治根治本。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即便完全禁止学科培训,也还会有新的形式冒出。比如网上已经有从业者讨论旅行团、海外游学等变种补习形态。无论变怎么都是盯着家长们的钱包,最终还是由家长们买单。家长们不在社会分工中提升自我,而是自我降格去跟小朋友竞争,寄希望了下一代实现当代未完成的超越。你自己都没上清北,凭啥要求孩子呢?小智身边混得好的群体大多数都有一个特性,就是“激自己”拼搏进步,通过努力在社会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然后将积累的社会资源以合适的形态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追求所谓“基业长青”。
其次是社会共识引导。但是任何的共识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有效,就好比左侧投资超额收益前提是大熊市,只有低价收筹码才能迎来泡沫阶段的超额收益,否则就是看啥啥贵,只能持币观望。我们用4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年的路,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共识,知识改变命运。整个70~90后都是这个共识的获益者,思维上也自然而然的路径依赖,认为下一代还仍然靠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物质高度发达社会,由于70%以上的人口从事服务业,社会利益分配是高度碎片化的。比如顶级高校毕业生平均收入远远不如NFL球员,甚至低于Tiktok(抖音海外版)的游戏主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知的绝大多数知识几乎都免费了。小智就上了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全程免费,而付费只针对考试,即想要获得这门课程学分认证的人。对于白嫖党来说,最大的投入就是时间成本。在一个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取知识的社会,知识转化能力要远远大于知识本身,也咱们上文说的“创新”。学了一样的知识,但转化成了比前人更牛x的应用,进而获得社会奖励。在我们70~90后还读大学的时候,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外部的环境已经改变了,那么“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共识自然也可能收益降低了。小伙伴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变为“创新改变命运”,实现对知识本身的创新、对知识应用的创新。比如马斯克的SpaceX至少降低了50%航天发射成本,就是通过知识应用的创新。一块航天芯片造价100万美元以上,马斯克就换成3块民用芯片套个防辐射壳子,成本降低到数百美元;以前发射发动机坠入大气层烧毁了,马斯克就搞个发动机回收,最开始用的还采购毛子的发动机。SpaceX没有在航空科技知识上做创新,而是采取了应用创新,大幅降低成本,几乎制霸全球航天发射业。企业不但获得资本市场高度认可,马斯克本人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一小撮人。因此,双减最重要的是告诉全社会所有人,新的共识来了,创新才能改变命运!
教培行业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整个教培行业市场规模大致6000~7000亿元,比衣食住行的出行行业还大三倍。学科培训转型“非营利性”机构。小智反复讲的一句话,政策变动是投资行为最大的影响因子。跟政策对着干也许能够暂时获益,最终所有积累可能会付诸东流,即便能够成功转型也会是九死一生。政策制定绝对不是突发性的,一般都有较长筹备周期,不仅会调研行业了解真实情况,还可能会邀请相关龙头企业座谈。因此,企业大概率是能够了解到政策方向,及时断臂求生调整企业业务,做到趋利避害。投资者自然要比从业者更加耳聪目明,做到进得去、躲得开、拿得住。
首先,教培企业的收入规模将受到大幅影响,其课程排布必须要避开学校授课时间、5+2时间、假期时间,简单的计算下会影响教培企业至少40%~60%的排课量。在监管和课时减少的双重打击下,K9~K12业务受影响最大,而针对成人的培训基本不受影响。具体看看相关企业。K9~K12教育萎缩对不同企业业务收入直接影响,新东方-50%,好未来-80%,有道-40%以上。这些企业的股价跌去一半也是正常的。
其次,看教培企业的利润影响。教育行业近年来是典型的烧钱大战,小智就被电梯里面的各种教培广告每天轰炸。在严格的广告监管之下,各个企业获客成本会大幅提升,但广告烧钱军备竞赛将结束,总体广告支在下半年出会大幅下降。由于排课量大幅萎缩,预计教培行业至少有50%的从业人员出清,可能会在三季报产生高昂一次性补贴费用,所以各个教培类企业的三季报不会好看,利润下降幅度会高于收入。但是部分企业坚决的降本可能会带来经营数据上的意外。比如新东方就多次经历企业生死,对应危机的降本手段可能会更有经验。
尾声
大A资本在面对突发危机时候,表现出了慌不择路的一面。教培行业暴跌,结果跑去炒所谓的素质教育股票,钢琴行业的股票竟然都涨停了。在没有实际业绩的支撑之下,更像是借机炒作拉高出货,然后又是一地鸡毛。不过其逻辑还是有效的,可以聚焦在美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细分行业机会点,相关器材、运动场地运营是不错防守型赛道。
十四五重中之重是“硬科技”,有那么多相关的好企业可以长期持有,干嘛非要呆在监管飓风下的教培板块?除非你钱多了没处放,非要跟政策对着干。除了上文提到的账上现金储备不错的企业能转型“越冬”,其他的阿猫阿狗都是破产退市的命。在学科教培机构有预充值的家长们,尽快去退钱才是正事。
教育公平是原则,但不是目的。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全民一致化教育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是牺牲了个体个性的。保护未成年人,把时间都还给孩子,让孩子去做培养创新能力。教育双减的背后是国家下的一盘大棋,每一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未来是属于创新者的。
奈飞走向“爱奇艺”
爱奇艺与奈飞越发像了。
“这就是‘套路’的价值和力量。”龚宇称。
眼下,投资人不再对爱奇艺兴奋了。4月21日,爱奇艺报收3.2美元,跌幅14.89%。这家公司IPO发行价为18美元。
背后是,国内长视频盈利模式尚未打通,市场用脚投票。
可惜的是,大环境变化下,“师傅”奈飞似乎也正与爱奇艺趋同。
4月20日,奈飞发布一季报。当期,其营收78.68亿美元,同比增长9.8%;净利润15.97亿美元,同比下滑6%。
同期,奈飞流媒体付费用户数减少20万,去年同期为增加398万。该公司还称,预计二季度全球付费用户将减少200万。财报公布后,奈飞股价盘后暴跌逾20%。
4月21日,奈飞报收218.22美元,跌幅3.52%。
奈飞会员失速有着宏观因素。
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奈飞暂停其在俄罗斯的服务以及关闭所有俄罗斯付费会员,导致70万用户流失。在排除这种影响之后,其当季净增50万用户。
但奈飞在核心区域确实出现会员滑坡。
财报显示,分地区看,奈飞北美地区用户下降64万,欧洲下降30万(俄罗斯下降70万),拉美下降35万,亚太增长109万。
“包括拉美在内的一部分国家,宏观经济情况影响也造成了一定数量用户流失。”奈飞CFO斯宾塞·纽曼在财报电话会上解释。
从营收看,奈飞北美收入33.5亿美元(同比增长5.7%),EMEA(欧洲、中东、非洲)收入2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拉美地区收入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3%),亚太地区收入9.2亿美元(同比增长20.3%)。
除宏观因素外,市场竞争也确实在加剧。
SensorTower数据显示,海外头部长视频平台一季度总时长同比下滑3.6%。同期,TikTok全球使用时长同比增64%,环比增长2%,季度总使用时长达1038万年。
此外,Disney+与HBOMax时长亦保持增长态势,奈飞持续承压。
据SensorTower数据,迪士尼的Disney+与华纳的HBOMax一季度总使用时长分别增长16%与377%,达到6.4万年与3.5万年,而奈飞总使用时长则下滑10%,降至50.7万年总使用时长。
这意味着,奈飞部分时长被Disney+与HBOMax抢占。
事实上,这是一场全球性“战争”。
Disney+与HBOMax的MAU在一季度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9.3%与209%,达到9200万与3600万月活人次。动力来自国际扩张。
而奈飞同比保持稳定,但环比下滑4%,达到3.1亿月活人次。
3月8日,HBOMax于荷兰、葡萄牙和波兰等15个欧洲国家推出,目前已经覆盖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还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土耳其、希腊和冰岛等6个欧洲国家推出,也有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的计划。
截至2022年一季度,奈飞和AmazonPrimeVideo几乎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Disney+已覆盖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并宣布将于今夏扩展至50余个新市场,包括欧洲中部以及东欧地区,非洲、中东地区、加勒比海的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国。
竞争核心还是在于独家内容,势必抬升奈飞本已受控的内容成本。
研究公司安培分析(AmpereAnalysis)预测,今年媒体公司在视频内容上的支出将超过2300亿美元,接近十年前的两倍。
迪士尼成本也远超预期。其曾表示2024年将在流媒体内容上投入约20亿美元,迪士尼高管层最近表态,这一数字将超过90亿美元。
推动力在于拍摄成本直接上升。
2019年,华纳媒体的《权力的游戏》最终季每集的成本约为1500万美元,在当时看起来很高。而亚马逊定于9月推出的剧集《指环王》的成本据称是它的四倍。
“我们需要持续在内容方面投资,今年内容支出肯定是要增加的。”奈飞联席CEO和首席内容官泰德·萨兰多斯在财报电话会上称。
增长放缓,无休止的内容烧钱大战,这在中国市场是个熟悉剧本。
奈飞似乎正在被迫卷入这一局面,且市场竞争愈加残酷。数据公司Antenna的数字显示,AppleTV+每月流失十分之一的客户,相当于每年的用户全部换一轮还不止。
曾经中国同行是认为奈飞能避免这一局面的。
但当下,迪士尼也被拉下了水。
财报显示,一季度,迪士尼营收218.19亿美元,同比增长34%;扣非归母净利润11.52亿美元,仍未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其中,媒体和娱乐发行业务实现营收145.85亿美元,同比上升15%;经营利润实现8.08亿美元,同比下滑44%。占总收入比超六成。
该项业务中,流媒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4%至46.9亿美元,占比总营收21.49%。经营亏损由4.66亿扩大至5.93亿美元,原因是Disney+制作成本和研发销售费用上升。
有线电视业务营收实现77.06亿美元,同比持平;内容销售和授权业务营收实现24.33亿美元,同比上升43%。
同期,迪士尼乐园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0%至72.34亿美元,经营利润扭亏至24.5亿美元。
随着美国有线电视市场必不可免的衰弱,迪士尼必须寻找到如此庞大且高利润市场的替代品,走向流媒体,是唯一可能。
奈飞也有对策。包括提出“不排斥广告”的会员定价策略、尝试对账号共享行为进行变现等。
据奈飞披露,其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亿的共享账户,在美国和加拿大估计有超过3000万户家庭使用共享密码进入并观看视频。
今年3月,奈飞在智利、哥斯达黎加和秘鲁推行的付费共享功能,该计划可能于一年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在内容端,二季度,奈飞将推出包括《名校风暴》(Elite)、《黑钱胜地》(Ozark)、《怪奇物语》(StrangerThings)、《伞学院》(UmbrellaAcademy)等经典剧集新一季内容。
但在如今市场格局下,这可能只是种头痛医头的做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当时美国放开疫情后哪几个行业上涨
我总结了5大类可能在疫情中短期和长期受益的行业,与你分享。非学术研究或投资建议,而是从个人角度的观察,也包含了对疫情生活的记录,很可能有失严谨和全面,期待抛砖引玉,听到你的思考。
第一类:健康防疫类
站在健康防疫最前线的行业,是新冠疫情来临之后受益最直接最明显的,基本上每天的新闻里你都能听到它们的产品被提及。
生产防疫物资PPE的厂家:例如生产N95面罩的3M,Honeywell,疫情以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早期曾经出现过各个省之间截流口罩的事情,更是在欧美各个国家之间上演,3M就曾经因为把口罩优先供给加拿大,而被美国媒体吊打。
生产清洁和消毒产品或提供清洁服务的公司:疫情期间,Lysol,Clorox生产的消毒湿巾,消毒喷雾,基本上在Amazon和Walmart都处于长期断货状态。你如果能刷到一罐,可以说是你的幸运日了(但是不能喝啊)。疫情复工之后,公共场所消毒清洁需求会暴增,提供这类服务的公司也会从中受益。
相关的医疗器械公司:位于美国疫情中心的纽约州州长Cuomo在每日的疫情简报上,有过一句名言:我一个月前对于人工呼吸机(ventilator)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做梦都在想它。除了生产呼吸机的公司,通用汽车(GM),Tesla都开始改造生产线制造呼吸机,也有不少初创公司都在进行呼吸机的修理再利用,或开发“分叉”设备把一个呼吸机变成2个到4个等。”
相关的制药公司:不管是做抗体,做药品,做诊断试剂盒,新冠疫情都会直接让一批制药公司受益。美国制药商ModernaInc.宣布已经交付首批新冠病毒疫苗,研究人员将进行第一批人体试验。这一消息令公司股票直线上涨,CEOStephaneBancel也一下子挤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健康家电:例如空气净化器、除菌洗碗机、除菌洗衣机、消毒柜、净水器、蒸汽拖把,家用紫外灯,臭氧仪等与健康生活相关的小家电产品
第二类:生存“必需”品
这里的生存”必需品“,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并不仅仅包括传统定义里的必需品,也包含在后疫情时代,可能被某类人群定义为“必须”的产品。
超市,食物,必需品:2月底3月初,美国政府开始正视疫情之后,美国人民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囤货潮,而囤货的首选就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的Costco。各地的Costco无不大排长龙,以至于Twitter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costcocorona标签。
至于屯的东西,从著名的厕纸,消毒纸巾,矿泉水,各种食物,酒水等,五花马门。也有位大哥被拍到屯了四大盒杜蕾斯-Twitter网友评论道“weallhaveourpriorities”只能说我们各自有自己的优先级。
在囤货的品类里,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紧急食品(EmgergencyFood),迅速买断货。美国的一个畅销的户外食品品牌MountainHouse,到现在多种冻干食物仍然断货。这些食物的好处是不占地方,保质期长达30天...不,月......不,年,30年......但是我看了一眼品类,什么肉末意大利千层面,芝士马克罗尼意面,我还是多买两罐梅林午餐肉和豆豉鲮鱼吧。
“末日生存”产品:经历美国疫情的过程中,也让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人群,“末日生存者”DoomdayPrepper。简单的说,这是一小群坚信地球会以各种方式毁灭并持续不断做好准备的人。
国家地理频道早在2012年就曾经出过一个纪录片,其中有一集就讲了这位叫做DonnaNash的大妈,认为世界很可能会遭受到一场类似于超级大流感的呼吸系统瘟疫,在家里准备好了大量的防疫物资,并且全家老小会经常进行防疫演习。
这群末日生存者,早就准备好了应对瘟疫,地震,火山,战争,甚至外星人入侵。他们的准备程度不一,从最基本的家里随着存着一些罐头食品,到最夸张的修建或购买“地下堡垒”Bunker,如遇紧急情况,可以钻到里面避难,入门级的掩体定价在6万到10万美元。这本是一个极其小众的人群,兢兢业业为了小概率事件,做好完全准备,你可能觉得它们有点神经病。
但万万没想到,新冠疫情就竟然给了他们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Youneverknow,DonnaNash大姐的youtube视频下充满了8年之后的2020年,全球各地网友的五体投地和膝盖。据说许多生产地下堡垒的公司的订单也都排到了明年。所以,我猜,末日生存市场会在疫情后大幅增长。
家防系统:由于疫情,很多人居家时间变长,并且出于经济动荡可能引发犯罪上升的考虑,对于家庭安全系统的需求上升。所以,家防(HomeSecurity)也是美国在新冠疫情中受益的行业。这里的家防是广义的家防,比如传统的家居安防系统ADTsystems,智能门铃Ring,智能摄像头Arlo等等。
美元店:美元店例如DollarGeneral等向来被认为是在经济下行期投资组合里的“安全牌”。实际上,不仅仅是这次危机,自2007年以来,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非大城市的地区,美元店非常流行,一旦开了美元店,老百姓超市就去的就越来越少。
据统计,美国07年到17年之间美元店新店开业数,是同期超市开业数的5倍,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零售业。说起来,算是美国版的下沉市场。
第三类:宅家生活类(“Homebody”)
2020年3月中,美国各个州陆续颁布了“宅家令”,一向喜欢出去浪的美国人民也不得不开始了宅家生活。各种服务于宅家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之前也都存在,受益于疫情使用量和普及度得到显著提升。除了下面提到的,远程医疗,移动支付等行业也有增长,这里不赘述。
线上娱乐:包含流媒体(Netflix,Youtube),短视频(Tiktok),社交(Instagram,FB,Reddit,Nextdoor,Snapchat最近一次季报大涨40%),游戏(NintendoSwitch可是一机难求),虚拟现实VR等等。别的不说,以我家为一个小样本,加州3月中开始”宅家令“以来,我们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吃晚饭的时候全家一起在Youtube看盗月社吃播或《最强大脑》
白天兜兜糖糖做完了一天的功课后,玩半个小时Roblox
老孙吃完饭葛优躺在沙发上一边看Tiktok一边傻笑
下午我一边跟着Keep锻炼,一边看Youtube里的Vlog
周末的时候,全家跟着NintendoSwitch上的《Justdance》跳《江南Style》
在家健身(Homefitness):2012年成立于硅谷的homefitness代表Peloton,以家用健身单车/跑步机+订阅直播课模式,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成长,用户量达百万级,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7月刚刚上市。
追根溯源,美国人民对于健身的热情那是无比高涨的,家里地方也大,还有人专门把车库或地下室改造成家用健身房。隔离期间,我微信朋友圈里都在秀厨艺,大家开玩笑等到都能炸油条了就隔离的差不多了;而我Instagram里都在发健身video,我觉得可能等到大家都可以burpee就差不多了。
这次疫情期间,除了Peloton之外,很多新产品和新趋势也逐渐冒头,比如说:
各大线下健身房和瑜伽馆,纷纷通过YoutubeLive,InstagramLive,Zoom开展每日线上云训练,有个别的还开始尝试收费。Youtube上许多健身博主爆红,比如你是否知道大明湖畔的帕女士(PamelaRelif);
更多的家用健身产品涌现出来,比如NordicTrack,除了动感单车,还有跑步机,椭圆机;比如Mirror:一块类似穿衣镜的设备挂在墙上,可以把家里变成一间小的运动工作室,售价1495美元,内容侧重瑜伽、普拉提和其他力量训练,看着挺酷的。
而且根据调查,即使在疫情过去之后,很多消费者还会选择在家锻炼,所以这次疫情对于消费者的行为改变是很持久的,这对HomeFitness行业也是大利好。
线上学习:相比起国内K12线上学习疫情期间的大爆发,美国向线上学习的转变显得准备不足,热潮也似乎来得并没有那么明显。
从个人体会来说,国内很多学校都是当地政府统一采用已经商业化的线上学习产品,所以可以迅速铺开。而我所在的加州,自2月份小学开始停课以来,老师们开始所谓的“紧急线上教学”,一直都是自己在出教学方案,发布在Google教室里,虽然有用到一些App和网站,和定期的Zoom的师生视频,但是整体更多的是给学生传达任务,让学生自学,并没有很好的实现线上“教”的部分。
其实美国一直都有给学生”在家上学“Homeschool的选项,当你选择homeschool时,市面上有不少全的线上学校可以注册参加。
疫情期间,我研究了其中的一家比较大的平台叫做K12.com,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任何适龄的美国学生,都可以通过这家平台注册当地的线上公立学校,而且是完全免费的,资金是由美国各个公立学区提供。注册之后,它会给学生寄来笔记本电脑,课本,每个班级会有固定的老师,每天会有一小时到两小时的线上真人教学时间,其他的时间需要家长帮助学生完成当天其他内容的学习,课程包含语言艺术,数学,历史,科学,音乐,还有第二语言的选项,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
为什么在疫情期间,美国不能大规模地使用这样已经成熟的线上平台,快速铺开线上教育?
电商,生鲜电商和外卖:疫情期间,可想而知,线下实体店遭殃,而电商迎来了一波高潮。下图列出了电商销售品类20年3月和19年3月的对比,除了意料之中的囤货之外,你也可以从中看到美国人民隔离时期最为喜闻乐见的活动:做面包,举哑铃,看电视,喂狗,拼拼图...是不是天下大同呢?
另一个在疫情中极大受益的行业则是生鲜电商,其实AmazonFresh,Instacart,Postmates,这样的服务存在美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和中国相比,一直增长不是很明显,新冠疫情和宅家令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助推力。
但是除了AmazonFresh,其他的几家生鲜和外卖服务,都是零工经济的模式,依赖于普通人注册成为送货者,去超市人肉为买家购物结账送货。这种较为松散的组织,和国内自建仓库的模式相比,在疫情下,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是疫情严重时,送货者人数不足,导致超市货品充足,买家却订不到送货时间;
二是和超市之间没有协议和合作,如果超市要求排队进场,控制卖场人数,送货者需要长时间排队,或者买家在App上选好的商品,会经常没货;
三是送货者挑选货品能力差别大,行为规范没有保障,会出现替换的商品极其不靠谱;
四是送货者没有得到足够的PPE防护,工资不高,已经组织了多次罢工。
个人长期还是看好类似于Amazonfresh,Weee,亚米这种从货源到配送,打通整个供应链的生鲜送货服务,也期待着新冠疫情能够成为这项服务的加速器。
第四类:远程办公和基础设施
远程办公是疫情后增长迅速的一类2B产品。在1,2月份的时候是国内的讨论热点,而到了3,4月份,成了美国的热门。视频会议软件Zoom不必说,经历了日活快速上亿,又因为安全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股价也是忽高忽低犹如坐过山车,但却是极少数的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的股票之一。疫情期间,非常常见的景象是大人在Zoom里办公,小孩在Zoom里上课,全家都住在Zoom共和国里。
远程办公不仅仅是视频会议,也包含广义的团队协作工具如Slack,MSFTTeams,JIRA,Dropbox,以及针对某些人群和垂直行业的产品,例如针对设计师的合作工具Figma,线上白板工具Miro,针对开发者刚刚宣布小团队免费的GitHub等。
虽然有些地区的宅家令结束了,但是很多科技公司宣布继续在家工作,Slack宣布员工在家工作的磨合期刚过,效率提升,因此不会要求返工,Amazon最近更是宣布其员工可以在家办公到10月2日。
可以预见,这一波远程办公对于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限于如何让员工可以在家工作,更是如下图里BoxCEO所言,如何把和客户和供应链的互动线上化,电子化,让整个公司运营可以自动化和数字化。
另外一类疫情中受益的2B产品,则是支持着整个需求旺盛的宅家经济和远程办公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
比如说通讯网络,音视频云如Agora,云服务如AWS,以及某些SaaS平台。比如Shopify,作为支持了1百万家网络电商的SaaS平台,疫情期间就经历了超爆发的增长。其CTO发推说,现在每天都是黑五的流量水平,很快会翻倍,需扩容急招程序员中。
当所有人都在淘金的时候,卖淘金工具的往往稳赚不赔。疫情利好宅家经济和远程办公,而这些产品背后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提供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五类:新技术和“新常态”行业
上面谈到的四类都是目前已经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的成型行业,而疫情也会让一些现在非常小众,甚至还不存在的新技术和新行业走到台前。我认为这里包含三类:
第一类,很多新技术,会因为新冠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普及。
在新冠这样一个大强敌面前,科学家和公司使出了各种可能的”十八般兵器“。举例来说:新冠初期,当美国西雅图有第一例输入性新冠病人时,大家都记得为防止感染,动用了机器人医生来治疗和监测病人,而医生则坐在隔离病房外操作;在疫情期间,美国面向华人的电商网站亚米网,和小马智行汽车,合作试用了无人驾驶车送货;英伟达开源了造价仅400美金的呼吸机图纸;各国尝试利用3D打印机打印呼吸机;大疆无人机在深圳被用于无人机送药等等...
新冠疫情如果持续1到2年,可以想象会加速这些新技术应用在更广阔的的场景里。不仅如此,也会有很多现在不存在的新技术,在机器人自动化,疫苗研制,AI药物开发,人造食品,线上医疗,感染定位和追踪等领域加速开发。
第二,要和疫情打持久战,一些帮助我们应对疫情后新常态的行业业态也会应运而生。
这里可能会包含一些老业态的第二春,或者已有行业通过另一个方式实现。举个例子来说,自从韩国发明了”DriveThrough“新冠检测之后,各国都纷纷效仿。在美国,为了避免接触,DriveThrough外带,DriveThrough电影院,也变成了新潮流。不仅如此,教堂没法去,但是人们总得有地方忏悔,所以已经开始有神父提供drivethrough忏悔服务;维加斯和俄勒冈甚至还出现了Drivethrough脱衣舞俱乐部。
另一个例子,Airbnb早在16年推出了”体验“产品,就是由当地人设计的独特的小众旅程体验。疫情以来,Airbnb迅速上线了”线上体验“,目前已经有50个体验,售价从1元到40元不等。比如,花16美金,让你可以和一小群人一起,去农场里看小羊,并学习制作羊奶奶酪,你愿意吗?
归根结底,所有线下场景和人群接触的行业都会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怎么办?这时候一条路是转到线上,比如Airbnb的线上体验,一条路则是尽量”无接触“,比如DriveThrough的脱衣舞俱乐部。这些尝试,和推出无接触外卖的饭店,推出VR看房和真人视频看房的房产平台一样,是线下行业在尝试寻找疫情之下的生存之道。
很难说这些尝试里,哪些会成功,哪些会失败,但是不尝试肯定是死路一条。
第三,疫情会严重打击甚至摧毁一些行业,但是如果背后的用户需求还存在,这些生态系统里的”空位“里就会滋生一些新的机会。
举个例子,疫情之后,本来就走下坡路的美国电影院更加是雪上加霜,即使疫情好转,也可以预见很多人不会愿意和陌生人坐在一个公共的密闭空间里。如果有一天,电影院不存在了,这个位置会是谁来补呢?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固然早已经抢占了大部分,但是电影院还承载社交的功能。
之前看LadyGaga组织的全球公益演唱会的时候,我的几个朋友就一边开着Zoom聊天,一边各自在全球各地看演出,这是一个很朴素的解决方案,但是就满足和同时欣赏内容和私密交流的功能。
Netflix近期上线的Party浏览器插件,就可以让你邀请好友和你一边看剧,一边聊天,算不算是对电影院的社交功能的一种尝试取代呢?
再比如说,很多B2B公司都以行业展会作为获取销售线索的重要渠道,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线下大会都很难举办,那么销售们从哪里去找线索呢?仅仅是把线下大会移到线上,很可能是行不通的。怎么解决?尝试做一系列的小规模讲座,以内容取胜?考虑和客户重合的其他2B公司合作,互换销售线索?
阿里巴巴当年在非典之后,迎来了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爆发增长。这一波新冠疫情对线下行业展会的打击,会不会出现一个交换2B销售线索的平台?那些从前办行业展会的人,会不会转型成为垂直行业的“超级连接者”,专门负责给公司和软件供应商之间牵线搭桥?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底层需求在,这些疫情带来的行业空缺肯定会被填上。只是填满的方式,可能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现在的想象。
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
新冠疫情,可能会彻底改变很多人和生活方式,许多行业的命运。但对于上面提到的五类行业,也可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疫情给这些行业带来的帮助又是不同的,有的持久,有的短暂,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有的极为关键可能改变生死,有的却是可有可无。
我把疫情对行业的帮助总结成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疫情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防疫物资和紧急食品的供不应求,最终会过去,所以是短期的;而消费者从线下零售店转到线上电商购买,软件产品转向云端基础设施,这个趋势在疫情之前已经开始,在疫情中得到加速,在疫情之后也会继续,所以是长期的。
第二个维度是这个产品本身,目前是大众产品,还是小众产品。受益最大的产品,是那些有潜力成为大众产品,但是目前只在小众市场流行的。这类产品,有可能借势跨过所谓的”鸿沟“,实现在大众市场中的传播。比如Zoom,Peloton,Instacart,都属于这一类,rightproductatrighttimeintherightplace,可谓幸运,这里可能有机会让小公司突袭,诞生出新的巨头。而如果本身已经是大众产品,例如视频,游戏,疫情固然可以带来一波增长,但是这个增长幅度是相对小的,更像是火上浇油,也更偏向大玩家的游戏。
大型科技股翻车后市如何看待
我们对中期美国大型科技股仍然具备信心,中期来讲,无论是公司还是宏观层面,以FAANG为代表的明星股,仍然处在极好的份额扩张时期。
定性的去看,目前对于科技股来讲,估值、大选、财政刺激这几个扰动因素,也并非中期的主要矛盾。
市场担心的估值问题可以通过美联储低利率策略缓解;财政刺激虽姗姗来迟,但大选前应该不会缺席;党代会后特朗普民调劣势缩减,现场把控能力和保护权益的诉求,都给了中期美股更多的确定性。
一、FAANG仍然处在极好的份额扩张时期
$苹果(AAPL)$:未来2-3年10亿iPhone用户的5G换机潮基本可以锁定苹果的高增长。
$亚马逊(AMZN)$:下半年美国疫情缓和,居民收入复苏,预计会加速亚马逊盈利的改善;对于获客问题,我们可以适当参考国内电商,疫情后的获客速度也并没有放缓,或许应该更乐观一些。
$Facebook(FB)$:Q2的广告主抵制给Facebook创造了绝佳的上车机会,目前有持续改善的趋势,再客观的看,Tiktok被禁也有利于脸书在美的社交统治力。
$Netflix,Inc.(NFLX)$:在Q2高增长的基础上,对于奈飞Q3营收、新增付费用户,管理层给了惨绝人寰的预期,我们认为奈飞更多的进入了盘整等待三季报的模式,相应的市场的预期可能有些过于悲观。
$谷歌(GOOG)$:美国疫情缓和的趋势,意味着广告收入有机会回到可观的水平。
二、后事如何看待?
事实上这次调整之前,像$标普500波动率指数(VIX)$、个人消费支出等诸多关键性指标已现端倪,暗示美股险情绪升温,夏季经济复苏放缓可能带来情绪化的修正。参考《美股周策略:恐慌指数异常波动,美股或已完成波段最后一棒》20200831
我们认为未来两个月美股可能进入波动率偏大的震荡时期,但从历史经验看,整个QE周期,在资产购买没有削弱的情况下,美股很难出现系统性的调整,因此中期投资者尚无需过分担心。
具体来看,美联储新通胀策略,将容忍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意味着未来剔除通胀后的实际利率将更低,持续时间也将更长,中期有助于进一步支撑科技股估值,尤其是作为非美资产的中概股未来的超额回报(我们认为至少是2年);参考《2H20美港股展望:聚焦中国核心资产》20200703
还有特朗普大选前“保护”权益市场的诉求,本身也是托举市场的重要预期,共和党国会代表大会后,特朗普民调劣势缩减,也体现了特朗普的把控能力。
$1.5倍做多波动率指数短期期货ETF-ProShares(UVXY)$$二倍做多VIX波动率指数短期期权ETN(TVIX)$
三、中国消费市场孕育超额回报
除了汇率因素对中概股业绩的增厚,并吸引着全球流动性之外(锁定了时间,我们认为至少是2年),中国消费市场的高速增长(社零总额即将超越美国)也是驱动美港两地中概股有望持续创造超额回报的重要预期。(后者锁定了空间,有机会孕育指数级的行情)
比如代表性比较强的有以阿里、京东为主的新经济消费,还有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为主的造车新势力。
$阿里巴巴(BABA)$:作为挂钩中国宏观的核心资产,过去阿里的市值与社零变化高度相关。我们看19年中国的社零总额已经达到6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6.2万亿,可以预见的是今明两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成长市场的龙头,中期市场容量的扩张也会推动阿里的溢价。
$京东(JD)$:京东自营和自建物流的强竞争优势,在今天来看,已经是其他轻资产模式电商无法比拟的。Q1时我们认为京东处在业绩上升的最好时期,当下我们仍然这样认为,我们持续看好京东践行下沉策略下的获客能力。
$特斯拉(TSLA)$:中国是特斯拉在非美市场成功的典范,二季度特斯拉中国地区营收增长达到惊人的103%,营收占比也达到了历史性的23%。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
我们看2019年中国新能源累计销量达到366万辆,中国接近占全球总量50%。我们相信在政策激励、技术进步以及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企将持续受益于这场电气化时代。
对于国产新势力,在市场容量较大的预期下,我们认为各家难分伯仲,都有巨大的机会。
$蔚来(NIO)$:在全球纯电动领域,Q2蔚来的ES6交付已经是仅次于Model3排在第二位的车型,8月份ES6和ES8的交付量和新增订单也创出新高,ES6更是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我们相信当前产能的提升,将给蔚来后续的交付提供更高的能见度。
$理想汽车(LI)$:作为增程式电动车,理想ONE在8月交付2711辆,创单月交付量新高。2020年1-8月,理想ONE总计交付14656辆。目前作为理想汽车旗下仅有的一款汽车,如果单论理想ONE,理想ONE与蔚来ES6交付的增长轨迹基本是一致的,可见增程式电动车同样拥有足够多的需求。
$小鹏汽车(XPEV)$:从量的角度,我们更看好小鹏对电动车市场的渗透速度。小鹏给自己的定位是智能电动汽车,同时主打性价比,目标市场是15万-30万的中高端乘用车,这个价位更适合国内的消费能力,市占率也更高。目前小鹏在交付规模上好于理想,在同等交付规模下,盈利能力好于蔚来。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