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tiktok 产业链研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TikTok选品有哪些技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短视频发展前景如何

短视频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快手(01024.HK)、腾讯(00700.HK)、百度(09888.HK)、bilibili(09626.HK)等

本文核心数据: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MCN机构数量;短视频广告收入

行业概况

1、定义:短片视频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短视频内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主题。由于内容较短,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

短视频产品可分为综合类短视频、聚合类短视频和工具类短视频。综合类短视频一般指的是具有社交属性、视频拍摄、购物等多种功能的短视频平台,代表性产品有抖音、快手等;聚合类短视频主打特定领域的短视频平台,如梨视频、西瓜视频等;工具类短视频指的是以视频剪辑功能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如FaceU、剪萌等。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清晰

中国短视频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内容生产方、中游内容分发方和下游用户终端。上游内容生产方主要分为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网红/明星生产内容)三大类;中游内容分发方包括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新闻资讯平台、电商平台、垂直平台、直播平台和传统视频平台等。此外,产业链参与主体还包括基础支持方(如服务器提供商、电信运营商、技术运营商等)、广告商和监管部门等。

目前,短视频上游内容生产方主要包括博纳影业、正午阳光、五元文化、大禹网络、新片场、青藤文化、薇龙文化等。短视频内容分发参与者众多,移动短视频APP有抖音、快手、腾讯微视、西瓜视频、好看视频、梨视频、微信视频号、央视频等;内容分发平台主要有社交类应用如微信、QQ、新浪微博、小红书,资讯类平台如知乎、今日头条,此外,传统视频平台也涵盖短视频内容分发,如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基础支持方主要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

行业发展历程:“两强”格局形成,行业步入稳定期

短视频行业萌芽于2011年,快手、微视、美拍等都是早期的参与者,之后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4G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行业快速发展。2016年抖音横空出世,强大的算法推荐机制向用户精准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广告变现规模迅速增长。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已形成抖音+快手的“两强”竞争格局。由于内容视频化的趋势加深,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加入了短视频功能,进一步增强了短视频的渗透率。

行业政策背景:聚焦行业乱象,加强行业监管

在我国短视频用户群体逐渐增长的大背景下,短视频准入门槛低、自我审查机制少等因素造就了大量的低俗内容、虚假内容泛滥、内容抄袭的问题逐渐暴露。为此,我国加紧对短视频行业进行监管。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推动国内短视频行业及其他相关视频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及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上游内容生产方:三大类内容生产者(UGC、PGC和PUGC)

目前,短视频行业内容生产方包括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网红/明星生产内容)三大类。

UGC生产者为非专业的普通用户,该类群体成本低、制作简单,因此也基本没有门槛,具有强社交属性特点。UGC生产者内容制作主要以表达个性自我为主,一般制作时长在15秒以下,代表性平台有抖音、快手和美拍等。

PGC生产者为专业机构,其相较于其它两类生产方生产成本、专业度和技术要求均较高,具有强媒体属性特点,制作短视频时长在2-5分钟,一般通过海量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互动,一般这类人群活跃在西瓜视频、梨视频、好看视频等短视频平台。

PUGC生产者指的是拥有粉丝基础或拥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KOL,这类生产者成本较低,主要依赖流量盈利,兼具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一般这类内容生产者制作视频时长在1分钟左右,主要以故事情节作为视频的亮点。快手、抖音、抖音火山版等多为这类人群的首选短视频制作平台。

下游泛内容平台:数目众多,类型丰富

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泛内容平台,包括社交平台、资讯平台、电商平台、传统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垂直平台等。社交平台有微博、微信等;代表性资讯平台则有头条、网易、腾讯新闻等;电商平台有淘宝、京东、小红书等;传统视频平台有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

行业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规模增势稳定,用户粘性增强

短视频时长短、内容集中、表现力强,契合了碎片化的观看习惯,深入渗透至大众日常生活。同时,短视频满足了个性化、视频化的表达意愿和分享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拍摄/上传短视频。

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2021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宅家”使得短视频用户规模强势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短视频用户规模较2019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19.29%。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73亿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34亿人,较2020年同期增长6080万人,年增长率为6.99%。

短视频用户使用率持续提升。2019年后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增长明显,一直保持在85%以上;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升至90.5%。

注:使用率=短视频用户规模/网民用户规模。

与此同时,用户使用短视频的时长也在不断增加。从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来看,中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持续增长,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中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5分钟,较2020年12月底增加了5分钟,短视频用户粘性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使用总时长占比达25.7%,反超即时通讯,成为占据人们网络时间最长的领域,增长势头迅猛。

2、市场规模:行业蓬勃发展,实现超高速增长

在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各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探索更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商业变现模式,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超高速增长。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达2916.4亿元,同比增长42.17%。

3、MCN机构:2021年超过34000家

根据iiMedia公布的数据,近年中国MCN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中国MCN机构数量达到34000家。随着在线直播行业发展愈发成熟,主播能力、流量运营等均需要专业化管理,以孵化网红主播为主要业务的MCN机构随着直播行业繁荣而得到发展机遇,属于受在线直播影响而爆发的产业关联领域。

4、行业出海:TikTok成为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站点

早在2014年,由杭州趣维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小影(VivaVideo),以及由上海影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乐秀(Video

Show),就从视频剪辑工具切入主攻海外市场。2016年底,快手开始尝试国际化,推出快手海外版Kwai;2017年5月,字节跳动也开始出海,在海外上线抖音国际版的Tik

Tok,并把重心放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2017年11月,2017年11月,字节跳动收购美国短视频分享平台Musical.ly并与Tik

Tok整合。2018年,字节跳动与阿里巴巴同时推出印度本土语言社交产品Helo和VMate。

2020年4月,快手在海外上线SnackVideo,同时于2020年5月在美国上线Zynn。2021年8月,快手对海外业务进行了组织和战略的大调整:将Kwai中东、Kwai拉美和东南亚市场的SnackVideo合并为Kwai一款产品,形态与页面设计几乎和国内主站保持一致。TikTok方面宣布,截至2021年9月,该平台在世界各地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0亿。据Cloudflare数据,TikTok是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站点,已经超过了谷歌。

5、广告收入:短视频行业主要收入来源,增速放缓

目前,我国短视频行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电商佣金、直播分成和游戏等。广告收入分为来自信息流广告的收入、来自开屏广告的收入和来自自助化商业开放平台的收入。电商佣金收入则分为自有电商和第三方平台佣金分成,一般抖音抽成2-10%,快手抽成5%。直播分成一般比例在30%-50%。

i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短视频平台广告收入增速降至67%,总规模达到1336亿元。从需求侧来看,短视频广告仍为各大广告主的投放重点,平台不断优化的内容生态持续拉升整体用户量和用户粘性,成为广告主营销增长的肥沃土壤。整体来看,头部平台也在持续探索更多商业化可能,在广告形式方面逐步开放直播广告、搜索广告等。经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广告市场规模超过1800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MCN机构多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北京最多

自2017年起,中国MCN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MCN产业主要有七种业态,以内容生产和运营业态为基础内核,其他五大业态——营销业态、电商业态、经纪业态、社群/知识付费业态和IP授权业态作为变现外延,组合式谋求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MCN机构在中国遍地开花。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MCN机构多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其中,北京占比最大,达22.3%,其次是广东和上海,分别为19.0%和10.5%。综合来看,除了具有首都特性的北京市外,MCN企业大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克劳锐2022年MCN机构生存状况调查,调研周期为2022年1-3月,总样本量N=600。

2、企业竞争:竞争格局稳定,平台派系百花齐放

作为主流的互联网应用,短视频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抖音短视频和快手短视频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字节跳动旗下的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百度旗下的好看视频,腾讯旗下的微视处于第二梯队;爱奇艺随刻、快手极速版、波波视频、美拍等短视频APP处于第三梯队。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第二梯队的用户使用量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目前我国短视频行业竞争派系主要有今日头条系、腾讯系、快手系、百度系、新浪系、阿里系、美图系、B站系、360系和网易系,短视频平台派系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当前最火的视频平台之一——抖音属于今日头条系;快手短视频属于快手系。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发展前景:2027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未来,短视频平台将会进一步寻求新的突破,如加入直播、电商等业务,而目前头部短视频平台已经在开发线上直播业务,并且寻求与其他内容创作者加深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功能加深创作者与用户的互动性。5G普及率提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将会为短视频平台提供新的支持。加上国家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平台对用户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也加强审核力度。综合来看,短视频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前瞻预测,由于疫情的爆发使得短视频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挖掘,2021-2023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在35%左右;2024-2027年市场规模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16%的速度增长,2027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有望达9624亿元。

2、发展趋势:未来短视频、社交、生活等将会进一步融合

短视频可以链接多元场景,承接更多资源,生态环境愈加清晰,能与多领域交叉渗透,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互联网生活方式。2021年,短视频行业开始进军本地生活、付费短剧、图文种草等领域。未来,短视频、社交、生活等将会进一步融合。同时,短视频平台均积极探索商业化变现,而结合电商发展是最主要的方向。在直播电商风潮兴起后,短视频平台+直播电商成为市场热点。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被持续看好,在视频载体下成为占据用户使用时间的重量级产品,拼多多、腾讯等持续加码短视频赛道,未来短视频市场仍然存在重新洗牌的可能。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TikTok选品有哪些技巧

跨境电商常见的选品方法:

①选品人员必须一方面把握用户需求,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选品要满足用户对某种效用的需求,比如带来生活方便、满足虚荣心、消除痛苦等方面的心理或生理需求;从产品的角度看,选出的产品,即在外观、质量和价格等方面符合目标用户需求的产品。

②要从众多供应市场中选出质量、价格和外观最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成功的选品,最终实现供应商、客户、选品人员三者共赢的结果。

跨境电商选品过程中涉及到哪些误区需要特别注意:

1、选择好进入的行业品类,首先要明白哪些资源是可以整合的,陌生行业进入要慎重;

2、熟悉利用各种调研工具,不要凭个人喜好判断市场;

3、考虑好所在区域是否有完整的产业链,从身边下手是最好的选择。方便资源整合,节约成本,利润最大化;

4、选品决定销售策略,是冷门产品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产品,还是热卖的大众产品,定位要清晰;

5、多跟海外买家交流多沟通,掌握潮流趋势,保持良好的产品敏锐度;

6、代理国内产品或者选择与国外的贴牌工厂合作,眼光要长一点;

7、与工厂合作,深入研究开发,这条路更加持久。记得选择高质量高信誉工厂合作。

短视频行业未来会如何发展

——以下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行业进入平稳期

近年来,我国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我国短视频行业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蓄势期、转型期、爆发期和平稳期。目前处在平稳期,竞争格局逐渐稳定,短视频平台探索更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商业变现模式。

产业链参与主体众多

我国短视频行业产业链逐渐形成,产业链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内容生产方、内容分发方、用户终端、基础支持方(如技术服务提供商、数据监测商等)、广告商和监管部门等。内容生产方主要分为PGC(专业生产内容)、PUGC(网红/明星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三大类;内容分发方包括短视频平台、新闻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传统视频平台等。

疫情催生更多用户规模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挖掘了短视频资讯传播的潜力,短视频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据CNNIC数据显示,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1786万人,使用率高达87%。

注:使用率=短视频用户规模/网民用户规模。

商业模式的探索助推市场规模

在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各短视频平台也积极探索更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商业变现模式,因此也带动了整个行业市场规模增长,2019年我国短视频行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302.4亿元。

短视频企业逐渐出海

近三年来,随着国内短视频市场日趋激烈,出海发展成为短视频企业谋求高效益的热门选择,快手和字节跳动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国内短视频玩家出海均考虑到了地缘优势、文化以及市场规模和竞争程度,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路径中,几乎所有玩家均选择了从东亚、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入手的发展路径。

2016年底,快手开始尝试国际化,推出快手海外版Kwai;2017年5月,字节跳动也开始出海,在海外上线抖音国际版的TikTok,并把重心放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负责Kwai的海外团队开始独立运营并陆续在多个国外市场上线。2017年11月,2017年11月,字节跳动收购美国短视频分享平台Musical.ly并与TikTok整合。2018年,字节跳动与阿里巴巴同时推出印度本土语言社交产品Helo和VMate。2020年4月,快手在海外上线SnackVideo,同时于2020年5月在美国上线Zynn。但是,在2020年8月,字节跳动旗下产品TikTok在美国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受到美国政客的威胁,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TikTok须在9月15日前关闭或出售美国业务。

TikTok出海取得巨大成就

TikTok出海第二年,其单季度下载量就已经突破了1亿次。2020年第一季度,TikTok下载量更是达到3.15亿次,超过北美两大移动应用软件Facebook和Instagram,位居榜首。TikTok的下载量甚至是Instagram下载量的两倍。

注:数据不包括中国及其他地区第三方安卓市场,上述TikTok下载量包括抖音版本的下载量。

短视频内容垂直化

发展至今,我国短视频已经从平台开始向各个领域蔓延,美妆、搞笑、美食、游戏等领域已经逐渐成熟。另一方面,短视频也逐渐成为了各大广告主营销的重要渠道。广告主喜爱在剧情/搞笑、小姐姐、美妆等短视频KOL上投放广告。据卡思数据和火星文化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剧情/搞笑KOL是广告主的心头好,剧情/搞笑KOL占据广告主在短视频投放比重的17.87%。

注:上表统计数据时间为2018.11.01-2019.10.31。

在增粉上,游戏、搞笑、美食等领域依旧处于领先地位。据克劳锐发布的最新《2020上半年短视频内容发展盘点报告》显示,抖音和快手两大头部短视频平台上的游戏、搞笑、美食领域KOL增粉排名均在前五。此外,新闻社会领域在疫情期间迅速发展,其中抖音平台的新闻社会类KOL增粉排名第一,增速高达24%。

注:研究范围为在202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期间抖音增粉量TOP100账号。

注:研究范围为在202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期间快手增粉量TOP100账号。

国家加强监管

由于短视频准入门槛低,自我审查机制少,因此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低俗内容、虚假内容泛滥、内容抄袭等问题逐渐暴露。为此,我国加紧对短视频行业进行监管。

2017年7月,国家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规定,短视频禁止纹身、色情、低俗、暴力、约架等不良行为。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针对短视频平台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规范。2020年7月,国家网信办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

市场规模有望接近六千亿元

未来,短视频平台将会进一步寻求新的突破,如加入直播、电商等业务,而目前头部短视频平台已经在开发线上直播业务,并且寻求与其他内容创作者加深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功能加深创作者与用户的互动性,进一步提高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依赖。

此外,随着短视频吸引更大的用户群体和更长的用户花费时间,广告主也将进一步将传统线上广告营销转向短视频平台,未来短视频行业广告营销收入将会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4G时代移动流量价格下降、5G通讯进一步普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将会为短视频平台提供新的支持。加上国家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平台对用户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也加强审核力度。综合来看,短视频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前瞻预测,由于疫情的爆发使得短视频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挖掘,2020-2022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在44%左右;2023-2025年市场规模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仍较保持1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5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将有望接近6000亿元。

华为手机还能卖多久

作者|李曙光

编辑|胡刘继

9月15日是“薛定谔的iPhone12”发布前夜,也是华为芯片被断供首日。

这两个话题都上了热搜。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很奇妙的分层:有人满怀期待,iPhone12今夜到底会不会发布;有人扼腕痛惜,华为是否已到穷途末路,大骂再也不买苹果。

只是无论如何选择,有些事情已然无可回避。华为的芯片困局,目前无解。

自15日起,美国对于华为的禁令将全面生效。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使用美国技术的厂商,将不能擅自与华为进行交易、合作。

华为的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将无法获得台积电的代工。这意味着在美国禁令松动或国产晶圆代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华为高端芯片需求仅能来自库存。

这场围猎华为的游戏,自此正式进入白热化。在华为危机背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问题错节盘根,难以仅靠修剪表面枝叶解决。

目前,各方对华为芯片的储备数量口径不一。

《日本经济新闻》在5月刊文称,“华为已确保了最多够用1.5至2年的半导体库存,以维持主力业务通信设备及服务器使用的半导体供给。”

但这仅是通信业务方面,以美国厂商赛灵思和英特尔的高端产品为主,对应的是华为通信业务的需求。

在手机芯片储备上,来自产业链端的消息是,台积电供给华为的下一代5nm制程麒麟芯片,约为800万片。

通信行业资深独立分析师黄海峰则认为:“麒麟9000备货量应约1000万片,可以支撑半年左右。”

据接近华为的人士对市界表示:“华为手机芯片储备量,至少可满足至华为明年上半年的需求。”

华为在2020年上半年手机出货量已超过三星,位列全球第一。上代旗舰手机Mate30系列上市仅4个月,全球销量超过1200万台。因此,即便按照1000万片手机芯片储备算,也仅够华为的一时之需。

2017年“中兴事件”事件之后,美国对华为共计进行了多达10次的制裁升级。

在华为之前,从未有一家公司被美方这样持久、不间断地打压制裁。

为什么是华为?大部分公众心里知晓一些答案,但可能并不明晰。

信息技术(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和发起国,在ICT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占据核心优势。

学界普遍认为,21世纪在人工智能的主导下,将步入智能社会。智能社会由三个战略核心组成:一、芯片/半导体,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心脏,负责信息的计算处理;二、软件/操作系统,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大脑,负责信息的规划决策、资源的调度;三、通信,即信息智能社会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负责信息的传输与接收。

作为主导未来社会的核心,ICT产业是各国竞赛的必争之地,事关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

中国在通信和手机等智能终端领域取得了一些市场和技术优势,但是在芯片/半导体上,依旧难以撼动美国的地位。在软件/操作系统上则更为薄弱,在技术、成本、市场等方面暂未找到突破口。

华为虽然在操作系统上目前没有太大建树,但却是中国企业中唯一一家能横跨通信、智能设备(手机、电脑)、半导体/芯片三个领域,撕开美国科技铁幕的企业。

这是华为招致美国猛烈打压的根本原因。

点点星光遭遇狂风,华为能否最终摆脱困境?最现实的问题是,华为的芯片储备能够用多久?

多位业内人士对市界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悲观者与乐观者皆有之。一个普遍共识是,短期华为摆脱芯片压力最好解决办法是:美国能够在芯片政策禁令上有所松动,让华为外购高通、联发科、三星厂商的高端芯片,否则华为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元气大伤。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对市界表示:目前华为芯片之困暂时无解。华为无法逃脱美国半导体产业链“魔爪”,短时间内自建晶圆代工厂不太可能实现。芯片被断供之后,华为更可能从三星、联发科、高通等非中国大陆厂商采购芯片。但现在美国针对联发科、SEMI向华为供货的申请或者呼吁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所有的芯片厂商9月15日之后都不敢给华为供货,华为暂时只能靠备货芯片维持,为重新获得供货争取时间。

高通、联发科和台积电等多家芯片产业链巨头,在美国5月15日的禁令之后,已经向美国政府申请,能够在9月15日后继续供货华为。

但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公司公开表示得到积极回复。

华为研究专家、《华为国际化》作者周锡冰对市界表达了华为问题的乐观态度。他认为:美国的政治环境有所不同,只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在美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谈的。高通、通用电气等大公司都在试图影响美国政府,高通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提供大量的竞选资金。此前中兴禁令的撤销,这些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加上美国11月大选的变局,华为在美国政府中寻找到突破口的机会较大。关键是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

TikTok近期好转的迹象其实印证了这种观点的可能性。

5月15日,美国技术禁令发出后,联发科曾被认为是华为绕开芯片禁令的理想合作者。

但随后在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华为的修订版禁令,试图“阻断”华为外购芯片方案。禁令新增了数条细则,限制了实体清单中的华为作为“买方”“中间收货人”“最终收货人”或“最终用户”参与相关交易,若要交易必须获得许可。

一位联发科内部人士告诉市界:“目前正在商谈中,很有可能最后能够为华为供货。”

而上述接近华为人士亦表示,目前华为也在和三星积极接触、商谈。

博弈仍然在继续。没有任何一方此时亮出全部底牌,给这个敏感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盖棺定论。

另一个普遍共识是,华为芯片问题被掣肘,除了表面上的竞争和博弈,也应引起中国半导体产业形态,乃至基础科研人员的反思。

中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薄弱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今日之果,源于昨日之因。

几十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大陆致富的途径,而半导体需要动辄几十亿的前期投入,而且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见效,鲜有中国企业有这等财力或经验能进行这种理性投资。

过往在全球化大势进程中,直接买芯片一直是中国企业更经济划算的做法。

当局势突变,大家方才意识到,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企业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思的麒麟芯片近年来依靠和华为手机的配合,在市场上逐渐打开了局面,但还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海思的成功也仅仅是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IC设计环节,依靠华为手机,占据了11.7%(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发布的2019年全年数据)的市场占有率。

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环节中,除海思之外,中国的声音非常微弱。

完整的芯片设计可以分为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三个环节。

但仅仅是设计环节,都是一个庞然的产业链。

海思、联发科、高通都是芯片设计公司。进行芯片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架构”,PC端一般有英特尔的X86架构。移动端主流都是ARM公司的“ARM架构”。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移动市场几乎被其垄断。

由于涉及到繁杂的专利问题和技术壁垒,中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手机芯片架构设计公司。华为的巴龙5000通信基带芯片采用的是华为自研的架构,不受ARM架构授权的影响,但是属于通信网络芯片。

即便有了架构,华为在进行设计前,还必须使用“EDA软件工具”。EDA芯片设计软件亦是一个技术壁垒颇高的产业,并且由美国主导。

目前国内EDA企业成规模的仅有华大九天、概伦电子、芯愿景等公司,市场占有率微乎其微。

美国三大厂商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楷登电子)以及MentorGraphics(明导科技,2016年被西门子收购)则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

EDA工具链条较长,需要和晶圆代工厂密切配合,但国产先进制程代工也较为落后。中芯国际目前能够量产商用的是14nm工艺,这个制程水平是5年前的苹果A9处理器水平。

因此,国产EDA企业在落后的路上进行追赶时,不仅跑得慢,跑道也更弯曲。

即便解决了架构和软件,在海思无法触及的芯片生产、封装过程中,依旧由诸多美国技术主导。

华为遭受美国制裁后,中芯国际一直态度谨慎,8月10日,投资者公开询问中芯国际,在美国禁令缓冲期后,还能否继续生产华为海思14nm芯片?中芯国际回应:其面向海内外多元化客户,须尊重经营地法律,合法合规经营。

不少人在网上对于中芯国际的保守态度进行抨击,事实是,比起只会在键盘上打字的网友,中芯国际更清楚自己的处境。

如果美国完全苛刻地行使长臂管辖权,中芯国际理论上在9月15日之后也无法为华为代工。

中芯国际使用的芯片生产设备,离不开从美国企业应用材料(AMAT)和泛林(LAM)的进口。

而最为大众熟知的光刻机霸主荷兰ASML公司,其实是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厂商。

在整个芯片大厦的建造中,知名如海思,也不过是其中小小一环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

作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技术大脑,芯片生产的产业链非常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没有任何一个公司能够包圆这些过程,否则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压力不可想像。即便是美国,也仅仅在设备、材料、设计、软件工具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但这就够了,这种优势加上操作系统的垄断,使美国成为地球最强科技强国。中国目前在这个链条中的任何一环都不具备优势,都被掐着脖子。

任正非在2016年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发言:“随着通信行业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华为正在本行业攻入无人区,过去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将逐渐减缓。”

这句话指出了两个中国科技产业的现实:第一,过去我们有很多高速发展和“弯道超车”,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跟着人家跑、在模仿中创新、在人口红利中撷取利润的基础上。

第二,现在的中国科技产业的命题,要从商业模式的创新,过渡到技术的创新,以及从工程数学、物理算法层面的创新,过渡到重大基础理论的创新。

困境的破局之道恐怕藏在教育、科技、创新环境等软实力之中。

残酷的是,已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早已提前努力封堵被追上的可能性。

《瓦森纳协定》最近逐渐成为公众讨论的热词。《瓦森纳协定》全称为《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安排》,是1996年成立的一个旨在控制常规武器和高新技术贸易的国际性组织。

简单说就是,世界上的33个主要发达国家联合起来,不把自己的先进技术出口给发展中国家,以长期垄断在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日本就是《瓦森纳协定》协定的成员国,所以中日两国极少在重大技术领域合作;欧盟也是如此。

在《瓦森纳协定》下,芯片制造领域很多最先进的设备,中国是不能直接进口来的。

比如光刻机,全球半导体前15大设备供应商,全部都受到瓦森纳协定限制。出口给中国的设备一般要按照“N-2”的原则审批,就是要比最先进的技术晚两代。再加上审批中拖延个一年半载,实际上落后更多。

在《瓦森纳协定》下,中芯国际只能和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合作。IMEC先从ASML应用材料买设备,用完5年后符合瓦森纳协议要求,再高价转卖给中芯国际。

这就导致中芯国际的设备永远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年。技术之外,这或是中芯国际的量产制程停留在5年前的14nm水平的最大原因。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过半导体三大战役: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和1995年的“909工程”,以期能在高新技术领域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在种种困难之下,中国企业没有坚持到最后,而逐渐形成了“造不如买”的思想。在短期效益的驱动下,企业大肆购买国外成熟技术产品和生产线,自主研发沦为下乘。

但芯片产业链的特征是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以换取最后的超高收益。国产芯片在发展的过程中,着实少了一些耐心。

2006年1月17日,“汉芯丑闻”爆发。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被爆仅是从摩托罗拉公司购入56800芯片,再找工人打磨掉MOTO的字样,打上“汉芯一号”,由此诞生了一款国产“世界领先”的芯片。

后来事情逐渐败露,大量媒体介入调查,“汉芯”真相公之于众。陈进在研发过程中,骗取了高达11亿元的科研资金。

此后,中国的芯片项目和公司,天然被公众蒙上一层质疑的眼光。

华为事件引发的中国芯片的尴尬,是无法从表面根治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产业问题,或许更是一个从基础教育、科研态度就埋下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表示:唯有从基础研究出发,加快补上核心技术的短板,培育自己的产业生态,并且进一步在全球市场形成与美国体系的竞争能力,美国政客才无法将高科技“政治化”和“武器化”,全球高科技才能回归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

华为研究专家周锡冰则表示:观察华为几十年,最佩服的是任正非,中国现在缺少像任正非这样高瞻远瞩的人。

海思是厚积薄发的典范,但是也花了华为二十年,前后千亿资金的投入,才在芯片设计一环有所成。可以想像,中国若要在半导体全产业链突围,该需要多少人才、资金、时间。

翻看论坛时会发现,“功成名就”的师兄师姐,总喜欢劝师弟师妹想开点:基础学科研究长久不见天日,跑去搞金融、互联网,买个茅台的股票分分钟翻倍,财富自由。

大树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生成栋梁。

有时候,养深积厚的笨方法,才是养成坚厚壁垒的方式。

这次,或无直接捷径可走,亦难寻“弯道超车”的机会。

OK,关于tiktok 产业链研究和TikTok选品有哪些技巧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赞(178) 打赏
Tiktok咨询
TikTok卖家交流群
跨境卖家专属社群
专家咨询
跨境卖家资讯群
集结行业大咖卖家,助力品牌出海,赶紧加入!
入群福利:
领取最新跨境行业研报+跨境工具导航包